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諸葛亮歷時十個月終於平定南中。
歷史上,蜀漢移南中萬多家勁卒、青羌到蜀地,分成為五部,號為“無當飛軍”,非常勇猛。
又分開瘦弱,配給大族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設定五部都尉。
而夷人都十分剛毅、鬥狠,與大族、富豪關係很差。
蜀漢便勸大族捐出金帛,聘請夷人作部曲,聘請越多,便可世襲官位。
於是,夷人漸漸臣服屬於朝廷,建立起夷、漢並列的部曲。
而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
諸葛亮還注意南中的經濟開發,從內地引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
比如引進牛耕,以改變當地落後的刀耕火種的方法,提高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力。
從而吸引了許多原以狩獵為生的民族“漸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走向定居的農業社會。
開發南中,也給蜀漢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這一世,諸葛亮在寧州的為政舉措也大致和歷史上的一樣,依舊重用當地人為官。
其中,李恢、呂凱等當地人得到了重用,諸葛亮還從軍中提拔了馬忠、張翼、張嶷等將才。
李恢?~231年),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將領。
初為建寧郡督郵。
劉備攻佔益州後,拜為功曹書佐、主簿,遷別駕從事。
蜀漢建立後,任庲降都督、交州刺史。
跟隨丞相諸葛亮討平南中四郡的叛亂,立下赫赫戰功,拜安漢將軍,封漢興亭侯,領建寧郡太守。
作為蜀漢第二任庲降都督,戰後積極調配南中物資,有效地支援了蜀漢政府的財政。
建興九年231年),去世。
………
呂凱?225年),字季平,永昌郡不韋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官員。
蜀漢初221年),呂凱為永昌郡功曹。
自蜀漢章武221年222年)初,為永昌郡太守。
蜀漢建興元年223年),劉備去世,雍闓反漢附吳。
後呂凱與府丞蜀郡王伉率領吏民閉境拒雍闓,雍闓多次勸呂凱降吳,均被拒絕。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表奏呂凱功勞,以呂凱為雲南郡太守,封陽遷亭侯。
後呂凱為叛夷所害,其子呂祥及子孫世為永昌太守。
呂凱因為對蜀漢的忠義,使得永昌郡中很多人都很信任他、支援他。
呂凱和郡丞王伉不懼威脅,不受利誘,統率官吏民眾,與幾面強敵長期抗衡,不僅維護了蜀漢統一,並使永昌郡一直保持穩定,社會經濟文化得到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