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九月,諸葛亮率軍三萬,兵分三路南下。
過程還是和歷史上的一樣,只不過雙方色兵力、陣容不一樣,且我方已經背靠的是整個南方,而非單單一個益州了。
歷史上,蜀軍參戰的兵力已經失考。
根據南中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對手實力以及參戰將領情況來分析,數量應該不是很多。
南征戰役總指揮:蜀漢丞相—諸葛亮;
西路軍:估計在一萬五千人以上;
主要將領:丞相諸葛亮、參軍楊儀、越嶲太守龔祿。
戰役目標:消滅越嶲郡—高定的主力,隨後進擊益州郡,消滅雍闓、孟獲軍。
中路軍:庲降都督—李恢,估計兵力不多,其主要任務是從駐地平夷縣,沿小路迂迴益州郡,佔領孟獲的根據地,切斷孟獲援高定軍的退路。
由於需要翻山越嶺迂迴,兵力大約在兩千人左右。
東路軍:門下督—馬忠,因為對手比較弱,兵力也不會很多,估計在兩千五百人左右。
其戰役目標為直取最東面的牂柯郡、消滅朱褒的叛軍。
實際上,馬忠軍完成這個目標後沒有再西進與諸葛亮會合,而是留在當地進行撫卹等工作了。
因為牂柯郡距離益州郡也很遠,要等馬忠從牂柯郡前來會合,所以時間上是不夠的。
這樣的話,諸葛亮南征軍的總兵力大約在兩萬人左右,或者略多。
而許多當時蜀國有名的大將均沒有參加這次戰役,比如:魏延、趙雲、吳懿等,連擔任過越嶲太守的馬謖也沒有參加。
叛軍南中四郡,實際上只有三郡叛亂,也就是越嶲郡叟帥高定)、牂柯郡郡丞朱褒領太守)、益州郡益州大姓雍闓、孟獲)。
第四個郡,永昌郡在“章武初,郡無太守,值諸郡叛亂,功曹呂凱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
一直沒有參與叛亂,雖然雍闓被東吳任命為永昌太守,但是一直沒有能夠進入永昌。
雖然叛軍的實際兵力沒有記載,但是從諸葛亮的戰役部署來看——應該是越嶲郡—高定的兵力最多也最強,雍闓、孟獲的益州郡部族部隊其次,而牂柯郡的朱褒兵力最弱。
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以主力攻擊高定的,這說明高定的實力很強。
高定在連續被諸葛亮擊敗兩次後,還有殘餘部隊兩千人,這也是史書上唯一對叛軍兵力數量的記載。
因此,估計高定軍在開戰時的兵力有五千人以上。
益州郡部族部隊的數量,在孟獲帶兵增援越嶲郡沒有回來的情況下,還能對李恢的迂迴部隊形成一倍以上的優勢,估計其總兵力也在六千人以上。
牂柯郡—朱褒部隊一戰即被馬忠消滅,分析其兵力是比較少的估計一千多人),而且戰鬥力不強。
合計,三路叛軍兵力大約在一萬兩千人左右。
另外還有部分南蠻軍隊並沒有參戰,因為這些南蠻部族都是相對獨立的,互相之間並沒有什麼統一的指揮。
有一些部族在看到最大的雍闓、孟獲部族遭到失敗後,就不再參戰和抵抗了,至少是暫時不抵抗了。
由於南中地區特殊的民族、地理和氣候特點,使得雙方的兵力都不可能很多。
其實南蠻部族叛亂時其主力部隊的人數是比較少的,多數依靠鼓動、脅迫當地百姓參加以壯大聲勢。
因此,從戰役規模來看,諸葛亮南征只是一場平定偏遠地區叛亂的中、小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