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眼見在場眾人僵持不下,各抒己見,關鍵時候倒是陶侃又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
謝安所謂的上中下三策,實則涉及到了三個方面,分別是——雙方的領土劃分問題、是否再建大漢聯軍的問題、我方是否稱王的問題。
而陶侃所言的折中辦法,切中要害,還能同時兼顧到各方的利益。
比如徐州,陶侃提議乾脆交還給桓溫,由他作為中間人擋在咱們雙方之間。
雖然桓溫本是曹操上表任命的徐州刺史,二人又是鄉黨,本該和曹操一條心。
但這一次徐州軍入侵淮南事件,卻也讓天下人都看到了曹軍實力大損,曹操開始有些無法約束麾下諸侯的問題!
當此之時,桓溫還是不是曹操的人都需要打個問號,甚至都可以將之看作是一路獨立諸侯。
倘若將徐州交還給桓溫,一方面他明面上還是曹操的人,另一方面他也是我方的手下敗將。
如此一來,我方和曹操就看起來誰也不吃虧,誰也不佔便宜了。
再者,雖然曹操十分大方地願意將徐州全境一併交與我,但畢竟這涉及到雙方的防務問題。
我可以打包票在佔了徐州之後不會攻打曹操的兗豫二州,可問題是曹操的下屬諸侯又是否還會來犯我徐州、淮南?
這一點誰也不敢保證吧?
可一旦將徐州交還給桓溫之後,這些問題就都不是事了,因為以後將有桓溫擋在我等之間。
如此一來,雙方之間又隔著一條淮水,從此井水不犯河水!
至於曹操和桓溫之間以後怎麼樣,那就是曹操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了。
第二個稱王問題,陶侃也想出了一個解決辦法,以此來妥善地處理。
我方之所以有人支援稱王,是因為在稱王之後,我將會有莫大的好處。
至於好處則有三點:
其一,昔日高祖曾言,非劉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討之。
在這個節骨眼上,倘若貿然稱王、私自稱王,那無疑就會淪為眾矢之的。
反而現在天子願意親自冊封我和曹操為王,這樣就免去了道義上的問題,也就不會落天下人的口舌了。
其二,在稱王后,我就可以獨立建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朝廷班子。
如今以我的權力就只能夠擢升部下為刺史、太守、雜號將軍等等,我的權力有限,手下們的官職也有限。
可我一旦被封王之後,這一切都將被打破桎梏,從此我在封官上不再有所制約。
我甚至可以自己建立一個吳王國,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班底,是為一個嶄新的政權!
其三,一旦稱王便可以凝聚人心,從此我的治下、麾下便只為我一人效力。
日後,他人對我是忠是奸,甚至別有用心之人都能一眼便知。
至於稱王的壞處卻也顯而易見,同樣有三點:
其一,我和曹操都稱王了,那麼其他諸侯和異族呢?
屆時,天下將會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如此一來,大漢也就等於是徹底亡了,我卻絕不能去背這口鍋!
其二,我的麾下尚有對大漢心懷憧憬之人,比如諸葛亮。
倘若我稱王,其必然心寒,說不定我也會與這一大才失之交臂。
其三,在稱王后,就意味著我前期苦心經營的大漢忠臣形象從此毀於一旦。
日後,天子將會怎麼看我,天下人又該怎麼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