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最終,眾人分為了三派,各自支援一策。
其中,謝安、諸葛亮、黃忠、姜維、張蠔、秦松、陳端,七人支援上策。
張昭、糜竺、糜芳、王猛、劉巴、呂蒙、徐盛,七人支援中策。
魯肅、陶侃、婁圭、程普、董襲、朱桓、蔣欽,七人支援下策。
不管哪一策支援的人數都一樣多。
由此可見,此三策幾乎滿足了所有人的利益,而眾人堅持的觀點和主張實則也是不盡相同。
比如謝安代表曹操出使我方,他自然是要為曹操作考慮,上策對於曹操來說也是最為有利。至於秦松、陳端選擇上策,很大可能是在許都期間被曹操方給洗腦了。
比如諸葛亮一心為大漢,心裡肯定也是希望我能夠優先驅逐韃虜,興復漢室的。
比如黃忠乃是南陽人,自然希望南陽能夠歸於我方治下;再比如張昭、糜竺、糜芳、徐盛這些徐州人士,自然也是希望徐州能夠歸於我方治下的。
比如姜維、張蠔都是涼州人,倘若我軍繼續攻秦,那麼他們也能早日返回故鄉。
比如王猛、劉巴,他們支援中策顯然是以大局為考慮,覺得這麼選擇對我方最為有利罷了。
比如呂蒙,下坯就是他打下的,他自然不希望我將之交還給曹操。
比如支援下策的人中,魯肅一直以來主張的觀點都是希望我方和曹操之間隔著淮水,井水不犯河水。那麼他自然是不希望我方佔著南陽和徐州的,畢竟這些都是未來的不確定因素,這些地盤留在我的治下也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我方一統南方的大計。
比如支援下策的其他人,他們很顯然是看中了我能夠稱王的這一點,屆時他們都會是既得利益者。
若要問我堅持哪一策,說實話,在我的心裡要更傾向於中策!
然而我並不能親口說出,因為不管我選擇哪一策,屆時都會得罪於其他人,所以我打算點一人出來替我作一番說明!
“景略,說說你為何會支援中策?”我點到王猛道。
“是!主公、諸位!在下之所以支援中策,實則是出於私心!在下乃是青州北海郡人士,家族又是琅琊王氏的分支,因此心裡面希望徐州能夠納入主公的治下!
再者,當今天下,不管是大漢諸侯還是異族,其實皆是以實力為尊。
若用中策的話,我方便可用南陽與曹丞相交換徐州諸郡,如此則我方得利!
反觀曹丞相,若要與大秦一戰,原本失了潼關、武關,面對秦軍便只能採取守勢。可一旦得到了南陽、武關,不僅曹丞相可以鞏固許都,同時還能從南陽、武關一線出兵,主動進攻長安!此為曹丞相之利也!
諸位,若用中策,則我方與曹丞相皆可獲利,便也能夠更加鞏固我等雙方之間的同盟關係!
因此,於公於私,在下都支援用中策!”王猛不禁侃侃而談道。
“彩!”我當即喝彩道。
有一說一,王猛的觀點和我不謀而合,其想法也真可謂是人間清醒!
喜歡血之孫吳請大家收藏:()血之孫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