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方,冀州河間人士,西晉名將。
身世貧賤,以材勇得幸於河間王顒,遷將軍。
八王之亂時,為司馬顒前鋒,討伐齊王司馬冏。
齊王司馬冏戰敗後,張方臨危受命,與成都王司馬穎共同討伐長沙王司馬乂。
太安二年303年),張方率精兵七萬自函谷關入河南洛陽,會同陸機所部共約三十萬眾,同司馬乂軍展開大規模決戰。
攻克洛陽後,將司馬乂燒死。
蕩陰之役後,縱兵大掠,挾持晉惠帝及司馬穎前往長安。
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西進關中。張方奉命往討,屯兵灞上,司馬顒聽信參軍畢垣之讒,將其殺死。
………
他們都是這些年來仰慕袁家的聲望,慕名前來投奔的將才,且各有特點。
其中,張方長於統兵,能力出色。
因此,袁譚任命郭圖為主帥,張方為副帥,一起統領中軍。
苟曦能征善戰,這些年來,多為袁譚剿滅青州境內的山賊、土匪。
李矩勇猛善戰,弓馬嫻熟,為人慷慨大方。
因此,苟曦、李矩二人是為左右先鋒,合為前軍。
馬隆是個武器專家,五萬青州軍的武器裝備多由他監督打造,因此擔任後軍主將。
除了軍中的四名將才之外,由於郭圖這些年一直堅定不移地支援著袁譚的事業,因此頗受袁譚信任。
除此以外,袁譚手下還有辛毗、王導、王敦、苟純苟曦之弟)、崔浩等文官,為其治理地方。
崔浩381年-450年),字伯淵,清河郡東武城人。
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謀過人。
歷史上的崔浩歷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拓跋燾身邊最重要的謀臣,深受其倚信,為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重大貢獻。
崔浩屢次力排眾議,判斷時機,輔佐太武帝滅亡胡夏、北涼等國,擊破柔然,解除了來自北方和關中地區的軍事威脅,開啟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受“國史之獄”牽連,被夷滅五族,時年七十歲。
………
袁譚麾下人才眾多,這些都是憑藉著袁家的聲望所聚集起來,但並非是憑藉著袁譚的個人魅力。
然而袁譚不這麼想,他認為自己很好,只可惜老爹在世時廢長立幼。
要不然河北也不會在袁紹死後變得這麼亂,在袁譚看來,這一切都是老爹惹出的禍端!
事實是自從袁紹敗亡後,袁譚經歷過短暫地沉淪,但最終又再一次奮發圖強起來。
青州在鼎盛時期人口有七百餘萬,及至河北大戰結束,青州的人口只剩下了不到二百萬。
這三年來,在袁譚的努力下廣開荒地,吸引流民依附。
直到現在,青州的人口已經恢復到了三百餘萬,達到了鼎盛時期的一半!
這一切也的的確確都是袁譚的功勞,袁譚能文能武,實際上也確實是袁紹幾個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
然而身在亂世,尤其是處在英雄輩出的世界中,袁譚或許真的不夠看!
喜歡血之孫吳請大家收藏:()血之孫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