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嘗試獵奇探寶。就像當初和費羅公爵夫人約定的那樣,做個冒險家,如果發現村落,一定要登陸並探索,發現稀奇事物要及時向費羅公爵夫人報告。
聽說西北面的格林蘭島有原始人的村落,“夫人”號向西北駛去。......三天後我們發現了補給港海拉港,我用六分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60度,西經18度。我的冒險家名聲提高了50。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5月17日中午,發現了補給港海拉港。”。
我們繼續向西北格林蘭島行進,到達格林蘭島後沿著島向左航行,在海岸邊,我們發現一種全身白色的熊,它在北極岸邊的浮冰上面爬行,水手們說這是北極熊。北極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又名白熊,憨態可掬。按動物學分類屬哺乳綱,熊科。雄性北極熊身長大約240~290,體重一般為450650kg。而雌性北極熊體型則比雄性小不少,身長約220~270,體重約300~450kg。到了冬季睡眠時刻到來之前,由於脂肪將營養大量積累,它們的體重可達650kg以上。北極熊的身體內,脂肪佔據了約25的體重。一天後,也就是1522年5月18日終於發現了原始人的村落。他們黃面板、黑眼睛、黑頭髮,是黃種人,靠捕魚和打獵為生,我的冒險家名聲提高了50。他們是愛基斯摩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o)北極地區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佈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北美洲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型別。先後創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多信萬物有靈的薩滿教,部分人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社會以地域集團為單位。首領多為薩滿,行一夫一妻制。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道極低。一般養狗,用以拉雪橇。主要從事陸地或海上狩獵,輔以捕魚和馴鹿。以獵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於照明和烹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男子狩獵和建屋,婦女制皮和縫紉,亦從事毛皮貿易。日益受到白人文化影響,在格陵蘭地區已有80%的人移居小城鎮;出現貧富分化。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里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裡至高無上的代表。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划著單人皮划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獵人靜靜地划著雙獎,不停地搜尋海面。愛斯基摩獵人從小練就一副好眼力,能看見100~200米遠處嬉戲的海豹。一旦發現獵物,獵人便儘快悄悄接近目標。等到靠近時,獵人迅速拿起魚叉使勁投向海豹。動作要快,投擲要準確,否則海豹瞬間便會潛入水中逃之夭夭。被叉到的海豹同樣也會潛入水中,甚至會把船拖翻。因為即使後面拖著條船,海豹也能遊得跟平時一樣快,所以獵手必須用網迅速拖住海豹,直到其最後精疲力盡。這時獵人再接近獵物,殺死它,把它拴在船邊。然後全面檢查一下船上設施,繼續尋找下一個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到冬季時,海面冰封,愛斯基摩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鐘,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愛斯基摩人就是透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我們發現了我們從未見過的珍禽,一種灰色的海鳥,我們送給當地愛基斯摩人食物,同他們搞好了關係,在當地愛基斯摩人的協助下我們捕捉到了一隻海鳥並帶回船。
我們拜訪了附近的一個愛斯基摩村落,據他們說最近有北極熊襲擊傷人事件,已經死了一個村民,傷了三個村民。北極熊雖然是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但是它們有個弱點,那就是它們喜歡獨自活動。在弄清楚那隻傷人的北極熊的活動特點和範圍後,第二天上午,我們和愛斯基摩獵人一起在它通常出沒的地方一路灑下死魚,一直到我們和愛斯基摩獵人的預定設伏地點,我們一起躲在雪堆後面,靜悄悄的等待那隻傷人的北極熊的來臨,我們等了不知道多久,“來了。”。愛斯基摩獵人喊道,一名那隻傷人的北極熊從遠處爬來,它東張西望,發現了我們灑下的死魚後,邊一邊吃一邊向我們和愛斯基摩獵人的預定伏擊圈行進,等它到了我們火槍和弓箭的有效射程後,我一聲令下,我們開槍,愛斯基摩獵人放箭,不出片刻,渾身是血的北極熊倒在地上,我們將北極熊抬回愛斯基摩村落,傍晚,我們和愛斯基摩人瓜分了戰利品,共享了北極熊肉盛宴,臨別時,愛斯基摩人的首領將北極熊皮贈送給我。
我們往東回趕,1522年5月24日終於發現了貝魯特港口,我用六分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62度,東經4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5月24日上午,進人貝魯特港。”。貝魯特,黎巴嫩首都。位於地中海邊狹長的平原上,背依連綿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優良海港,又是黎巴嫩共和國的重要門戶和貨物集散地;既是中近東商業、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東西方的連結點和出入中東的大門。貝魯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築藝術,絢麗的自然風光和聞名的歷史古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黎巴嫩商港。位於該國地中海岸中腰,港市之北。北距的黎波里48海里,距拉塔基亞港97海里,西距累梅索斯港131海里,西南至塞得港222海里。它是黎巴嫩的首都和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中心。長期以來為西亞中部地區的進出門戶。該港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盛行西南風。年平均氣溫為11~32c,最高曾達43c,最低為0c。全年平均降雨量約900毫米。平均潮高:高潮0.4米,低潮0.1米。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貝魯特beirut)最初的名稱叫阿什特里特,其意為愛和美的女神,後來改稱為貝魯特。“貝魯特”在古敘利亞語、腓尼基語和希伯萊語中,是“多井之城”的意思,這是因為該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當時為了解決飲用和灌溉農田用水問題,人們在沿城牆邊緣地帶挖掘了許多水井,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稱這個地方為“貝魯特”,最後終於取代了“阿什特里特”這個名字。在貝魯特市內仍可以看見一些古井的遺蹟。居民13為遜尼派,其他還有亞美尼亞正教、東正教、天主教、什葉派等。少數民族有亞美尼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人。北魯特市內,儲存有羅馬時期的城牆、廟宇、水池的遺址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清真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貝魯特海岸和峭壁穴居。在腓尼基時代貝魯特已具城市雛形,是當時重要的商業港口,並以織造業、印染業、鑄鐵業聞名。在希臘時代,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曾於公元前33年進駐貝魯特,使這座城市具有希臘文明的特點。貝魯特的繁榮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達到頂點,羅馬式的廣場、劇院、運動場、澡堂鱗次櫛比。公元349年和公元551年由於強烈地震和海嘯,貝魯特被毀。征服者在635年佔領貝魯特時,該城大部分仍為廢墟。
十字軍時期貝魯特由重建,重新出現一座有圍牆的小要塞城市,作為大馬士革省(jund,省)的一部分,屬巴勒貝克(baabek)管轄。直至9或10世紀,貝魯特在商業上還無足輕重,主要因當地兩位法學家奧札伊(aazai,774年卒)和馬胡爾(aak,933年卒)的生涯而著名。10世紀時,海上貿易回到地中海,特別是敘利亞在977年受埃及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統治後,才使該城恢復了重要性。1110年,貝魯特被第一次十字軍的軍事力量征服,與沿海郊區組成耶路撒冷王國的封地。
貝魯特作為十字軍的前哨基地,與熱那亞等義大利城市貿易興旺;但是受到山區腹地德魯士部落(druze)的經常侵襲,因而在戰略上地位不穩定。薩拉丁在1187年從十字軍手裡重新徵服貝魯特,但10年後他的繼承人又將之交還給神羅皇帝腓特烈二世。馬木路克軍人終於在1291年將十字軍趕走。在馬木路克統治下,貝魯特成為威尼斯香料商人在敘利亞的主要停靠港。貝魯特及敘利亞其他地區於1516年落入奧斯曼土耳其統治之下,前此不久,葡萄牙人繞非洲大陸而行(1498),使東方的香料貿易不經過敘利亞和埃及。貝魯特在商業上的重要性於是下降。貝魯特是一座文化古城,不但以它秀麗的景色、溫和的氣候與別緻的建築,而且以它許多著名的歷史古蹟吸引著各國的遊客。在貝魯特國家博物館內,儲存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有世界上最先發明字母文字的腓尼基人的象形文字,還有很多雕像、寶玉等。在貝魯特市內,有羅馬時代的城牆、廟宇、澡堂的殘跡和奧斯曼帝國時期修建的清真寺。貝魯特東80多公里的巴勒貝克,是腓尼基時代建立的古城,有著名的希臘和羅馬時代的遺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巴勒貝克神廟,這是世界上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神廟建於公元前2000年,是腓尼基人為祭祀太陽神巴勒而修建的。城北30多公里處的比布魯,現名朱拜勒,有古腓尼基人的城堡遺蹟。城南40多公里的賽達港有十字軍修築的堅固城堡。在貝魯特以北山區離卡勒卜河不遠的山崖上,不同時代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刻滿了楔形文字、象形文字、拉丁字和阿拉伯字等近20種文字。這是古時勝利了的軍事統帥在這裡記下的光輝戰績,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留言崖”。這裡最早留下記載的是公元前13世紀埃及法老拉姆仁斯二世戰勝赫梯人的一段碑文。貝魯特還以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著稱於世,它是現代阿拉伯文明覆興的搖籃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已定居在這裡。到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帝國佔領了這塊地方。貝魯特市內儲存有羅馬時期的城牆、廟宇、水池的遺址和奧斯曼帝國時期的清真寺。在貝魯特以北30多公里的比勃洛斯,仍能看到腓尼基人的一個村莊和羅馬時期的城堡、廟宇、房屋、商店、劇場的遺蹟。在眾多的古蹟中,最吸引遊客的是貝魯特東北80多公里處稱為巴勒貝克的神廟,這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蹟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修建了這座廟,供奉日光之神巴勒,而“貝克”意為“城”,因此,這個地方被稱為巴勒貝克。後來羅馬帝國時期,又動用兩萬多奴隸,花了幾十年時間,在原廟的基礎上又修建了好幾座規模宏偉的新廟宇。廟宇四周的城牆高大而堅實,是用一塊塊巨石壘砌而成的。進入城牆,走上石階,便是巴勒貝克神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由於歷經滄桑,遭受了多次地震和戰爭的破壞,廟宇已經殘破不堪,巴勒貝克神廟已破損,斷裂的石樑和石柱倒臥地上。但從這些石樑和石柱上,仍能清晰地看到雕刻精細的各種圖案。
神廟的現狀雖然如此,但在其他任何地方,即使在義大利的羅馬城裡也找不到比這裡儲存得更好的羅馬時代的神廟了。
旅遊景點,巴爾貝克神廟位於貝魯特東北85公里的貝卡平原北部,是世界馳名的古蹟。公元前3000年,崇拜太陽神的迦南人在這裡修建了一座祭祀太陽神“巴爾”的廟宇,稱為“巴爾貝克”“貝克”意為城,“巴爾貝克”意為“太陽城”)。後腓尼基人取代迦南人在此定居。古希臘亞歷山大大帝佔領黎後,在黎沿海建立了貿易中心,同時也同化了由腓尼基人居住的巴爾貝克城,巴爾貝克遂易名為“希利奧波利太陽之城)”。公元前47年,凱撒大帝認為希利奧波利戰略地位重要,加快了希利奧波利和神廟的建設,並派軍隊駐防。其後奧古斯都皇帝驅遣兩萬名奴隸,歷時數十年,在腓尼基神廟原址上大規模擴建。公元60年,巴爾貝克神廟基本竣工。以後經過300多年的繼續修建,最後成為規模宏偉的神廟群,用以祭祀羅馬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美神維納斯。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希利奧波利神廟改建成教堂,其中的阿夫卡神殿完全拆毀。君士坦丁大帝的繼承人朱理安不信仰基督教,阿夫卡神殿得以重建。公元375395年間,在提奧多亞的統治下,阿夫卡神殿又被廢棄。該地區現存的許多基督教建築物都是在提奧多亞時代建立的。從二世紀中葉起,羅馬幾位皇帝由安託尼烏斯帶頭,從事於這座神廟的擴建裝飾工作,使之成為一座衛城。公元211217年卡刺卡拉最終完成這座建築物,使之成為一座要塞。七世紀時,阿拉伯人統治黎,巴爾貝克又恢復原名。
奧斯曼帝國時期15161918),巴爾貝克隸屬大馬士革省。該城曾先後毀於發生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的地震,神廟大部分倒塌,居民多半遷徙。法國委任統治時期,巴爾貝克是大黎巴嫩的一部分。
神廟由祭禮大廳、朱庇特廟、酒神巴卡斯廟、美神維納斯廟組成,全部用巨石壘成,氣勢極其巍峨。廟外有巨石築的高牆環繞,廟內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達數十米的臺基上,巨石長1920米,寬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達2000噸。
祭禮大廳穿過入口,迎面有幾塊富有腓尼基特色的巨石浮雕,經過一個六邊形的前院,來到祭禮大廳。廳長104.5米,寬103米。廳內有兩個祭壇,古代曾用美貌少女活祭。由於大廳開闊,公元四世紀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曾在此建一座長方形基督教教堂,但後牆已毀。廳中原有128根大花崗石石柱組成的石廊已梁摧柱折,散亂遍地。
朱庇特廟大廳西端,有石階通向朱庇特廟。此廟約建於公元一世紀羅馬尼祿皇帝時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築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組成氣勢雄偉的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側面各19根,共計54根。巨柱高達20米,直徑2.3米,均由3節圓柱鑲接而成。石縫之間毫無粘合劑,而刀刃不能入。朱庇特神廟已瀕全毀,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們以其雄偉高峻被視為黎的驕傲,人們常把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並稱為黎的象徵。
傑達溶洞位於貝魯特以北20公里的黎巴嫩山脈底部,屬喀斯特地貌,經數千萬年形成,造型呈羅馬教堂穹窿狀,最頂部淨高80多米,洞內有地下河,洞體構造為天然導流通道,是黎凱勒卜河又名狗河)的主要水源。洞內先進的燈光裝置,將洞頂瑰麗景象呈現得一覽無餘,徜徉於石柱之間飽覽天然之匠心,趣味無窮。洞體分上、下兩洞。上可步行觀賞,地質年代較下層早幾百萬年,在長650米的廊道上呈現不同地質分層,洞石造型千姿百態,峽石與斷裂地形尤為壯觀。下洞觀光包括地下河泛舟遊覽,既有瀑布激水的清越,又有曲徑通幽的妙趣。夏季,洞內涼爽怡人,冬季,河水水位上升,下洞關閉。
朱庇特神廟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廟。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築物,約建於公元100年。正面聳立8根石柱,側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徑2米,柱上刻滿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的精緻圖案。石柱鑲接成長廊,拱頂有巨石浮雕,刻有28個神像。神廟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牆上刻有葡萄和酒壺組成的圖案。現廟頂雖已坍壞,但四壁及石柱尚存。
美神維納斯廟,巴卡斯神廟前為美神維納斯廟,建於公元245年。此廟是一座圓形建築,高68米,寬36米,,四周環繞50根石柱,內供奉維納斯神像。相傳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廟暢飲後,就來到這裡歡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貝魯特以東85公里的巴貝克,位於貝卡山谷北部,是個標高1150公尺的古老城市。被廣大橘子園及城鎮環繞的古城遺址,自古為宗教聖地,當時叫太陽城,裡頭殘留的神殿是目前羅馬帝國遺蹟中最大的。巴是他們的主神,貝克是村落之意,所以巴貝克就是指神廟前的繁榮都市。
古城遺址裡的祭壇大廳greaturt),寛150公尺,長120公尺;邱位元神殿寛50公尺,長89公尺;連小一點的酒神神殿也寛達36公尺,比雅典的帕德嫩神殿還大。正因建於“和平羅馬,的太平盛世,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神殿。神殿雕琢豪華而且纖細精緻,過度的裝飾裡隱約可見時當羅馬文化的成熟度。戰爭生活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一向與戰爭的硝煙分不開。我們從城市隨處可見的廢墟就可以解讀戰爭給這座美麗的地中海城市留下的傷痕。但是,生活在這座城市裡的人們卻沒有因此心情沉重。雖然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被譽為“中東巴黎”的貝魯特卻仍然陽光燦爛。由於歷史的原因,黎巴嫩成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這裡有來自歐洲許多國家的移民和他們的後裔。純正的民族已經逐步地被同化,原本的風俗習慣已經非常“歐洲”了。在貝魯特街頭,到處可以看到衣著歐洲時尚服裝的婦女。她們身上基本已經找不到什麼森嚴的戒律對婦女的禁錮,她們美麗的身影自由自在地穿梭在陽光燦爛的貝魯特街頭,對待外國人,她們往往以主動的微笑來帶給你“中東巴黎”的浪漫和魅力。
陽臺上懸掛的五顏六色的衣服、陽光下休閒聊天的男男女女和牆角里不斷打著哈欠的各種各樣的小貓,都告訴我們這裡似乎永遠不會被戰爭摧毀。在迷人的海邊,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許多遊客在清脆的濤聲當中悠閒地釣魚。
黎巴嫩山高達3000多米,山頂上白雪皚皚,而山腳下卻是果樹成林,一片翠綠,與地中海交相輝映,真是五彩繽紛,令人神往。汽車可以沿著寬闊的盤山公路,從山腳一直開到山頂,山坡間建有許多式樣新穎的別墅、旅館和飯店,掩映在蒼鬱的林木叢中。從山腳到山頂,沿途可以觀賞到一種十分有趣的現象:山上人們在開心地滑雪,山下海濱浴場上彩傘簇立,人頭攢動,男男女女遊客或是在海面上嬉戲追逐,或是裸露著身子躺在沙灘上進行日光浴。
同前面的幾個港口一樣,貝魯特港是個小港口城市,沒有什麼土特產,也仍然沒有費羅公爵的公子喬治的訊息。
第二天補給完畢我們就離開了貝魯特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5月25日上午,離開貝魯特港。”。
經過兩天的向南航行,我們到達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港,我用六分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52度,東經4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5月27日上午,進人比利時安特衛普港。”。
在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歷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於是就進入安特衛
喜歡奧林匹克請大家收藏:()奧林匹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