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牆銷燬,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征,透過與埃及簽定條約,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牆,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
1243年,基督徒再次佔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牆。1244年,被蒙古亡國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佔領耶路撒冷,教皇英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
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260年,埃及奴隸騎兵馬木魯克奪取該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1482年,一個來此訪問的多明我會教士說耶路撒冷是一個“幾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此的城市,它是所有罪惡的集合”。作為罪惡他列舉了撒拉遜人、希臘人、敘利亞人、東正教徒、景教徒、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瑪洛尼教徒、貝督因人、刺客、回教徒和“最可憎的”猶太人。只有羅馬天主教徒“在他們心中盼望基督王子的到來,來將所有的國家納入羅馬教會的統治下。”
1517年,奧斯曼帝國佔領耶路撒冷,他們控制該市,直到20世紀。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牆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奧斯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
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只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向耶路撒冷,朝向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牆,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蹟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約翰福音只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牆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該地被聖墓教堂佔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教的第三聖地。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裡奇蹟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控制。《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蹟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克薩清真寺,而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基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里(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牆圍繞,城內分猶太人、、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裡,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裡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佔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征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
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範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牆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蹟,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牆,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
相傳羅馬人佔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牆下哭泣哀悼,以寄託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牆”。該牆已成為阿克薩清真寺西院牆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眾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又是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被猶太祭祀長和守殿官並長老拿住,羅馬帝國猶太省執政官彼拉多判無該死的罪後,迫於猶太民眾和宗教人物的壓力將耶穌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后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后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教第三聖地。
相傳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啟”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臺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裡。
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克薩清真寺。“阿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巴勒斯坦地區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裡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眾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蹟,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裡的一石一磚一牆一柱都在向過往的遊人訴說著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麵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莊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
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著中東和平程序的步伐,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商品交易所出售穀類。
我們又趁著夜色離開了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12月19日22點,離開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港。”。
進入上方附近的港口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33度,東經35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12月20日20點,到達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
貝魯特港也是奧斯曼同盟港口,我們在白天不能入港,就趁著夜色潛入港口。在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晚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歷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貝魯特港市區遊覽,順便打聽費羅公爵的公子喬治的下落,但是仍然沒有打聽到費羅公爵的公子喬治的訊息。
貝魯特,黎巴嫩首都。位於地中海邊狹長的平原上,背依連綿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地中海東岸最大的優良海港,又是黎巴嫩共和國的重要門戶和貨物集散地;既是中近東商業、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東西方的連結點和出入中東的大門。貝魯特以它那精美的建築藝術,絢麗的自然風光和聞名的歷史古蹟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遊者。
貝魯特beirut)最初的名稱叫阿什特里特,其意為愛和美的女神,後來改稱為貝魯特。“貝魯特”在古敘利亞語、腓尼基語和希伯萊語中,是“多井之城”的意思,這是因為該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
當時為了解決飲用和灌溉農田用水問題,人們在沿城牆邊緣地帶挖掘了許多水井,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稱這個地方為“貝魯特”,最後終於取代了“阿什特里特”這個名字。在貝魯特市內仍可以看見一些古井的遺蹟。
喜歡奧林匹克請大家收藏:()奧林匹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