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私人服飾市場上,機制成衣的發展要延後很多年,而且最開始出現的也不是這些大型的製衣廠,反而是民間的私人裁縫行業。
一些客源多的裁縫鋪,根據最新流行的款式,僱傭更多的工人,用縫紉機縫製大量成衣庫存,然後進行銷售。
這種機制成衣要比定製的衣服價格更便宜,而且有多個尺碼選擇,哪怕是偶爾尺碼不符合,還可以當場進行小幅度修改,如此的話,顧客不用等待好幾天甚至十天半個月的,當場就能夠買到適合的衣服。
隨著逐步的發展,很多裁縫店都是發展為製衣加零售模式,並且開始迅速發展、
這個時候,資本層面也是開始大規模進入了,大量的製衣廠和衣服零售店被建立起來,一些專門生產各類統一款式制服的中大型製衣廠,也是開始自行設計款式,然後生產並推向民間市場。
最終形成了目前帝國的服飾市場,這是一個持續發展了十多年,但是在過去不溫不火,直到最近幾年才開始爆發性增長的行業,併成為了目前帝國紡織行業的增長引擎。
大量的製衣廠開始出現,而且不在侷限於服飾,還迅速擴張到了鞋、帽、皮帶、手套、被子等幾乎所有的紡織、皮具行業。
現在很多帝國民眾身上穿的衣服,都已經是直接從服飾商店購買的成衣了,而不是和以往一樣購買布匹,再自行縫製的衣服。
當然了,這隻侷限於一部分經濟比較寬裕的普通民眾。
對於上層人士而言,他們的衣服依舊是定製為主,這樣更合身,質量也更好。
而下層民眾的話,其實還是購買布匹自行縫製的居多,這樣可以省錢,畢竟單純購買布匹,可比購買成衣便宜多了。
至於說自行縫紉衣服需要時間?效率低,那啥,對於窮人而言,時間並不值錢……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帝國的製衣行業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還有一點,帝國的製衣行業在海外土著國家市場裡,遭到了可恥的失敗!
有商人嘗試運輸了成衣到土著國家銷售,結果當地的有錢人不要,就算要也沒幾個有錢人,而他們當中的大部分窮人買不起,甚至,他們連機制布都買不起,更別說成衣了。
這讓帝國的製衣行業很無奈,深感改變土著的衣著消費習慣任重道遠。
從這一點同樣可以看的出來,大唐帝國的絕大部分行業都是依靠內需為主,至於外需,那是很小的。
哪怕是出口比較多的軍需行業以及布匹行業,也是同樣如此,三大武器公司可不是靠著國外市場活著,而是靠著帝國軍方活著。
布匹行業也如此,別看大唐的機制布湧向全世界,但是帝國本身的布匹消費才是最龐大的。
如此也導致了大唐帝國的經濟體系,是非常特殊的內需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