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同樣也是馮氏航運,天津友邦,東部動力等企業哪怕在這幾年哪怕汽車業務不賺錢,但依舊保持大規模投入不斷進行研發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深知未來以帝國的龐大汽車市場潛力,區區四大汽車公司是吃不下的!
帝國的汽車市場到底有多大潛力?
用很多人都喜歡的一個計算方式就是,現在帝國有四億多人口,一個人買一輛車,那就是四億輛車的保有量啊,按照平均每輛車的使用壽命十年來計算,每年僅僅是正常替換的汽車市場就有四千萬輛。
雖然這個演算法非常的極端以及理想化,但是也是片面應徵了大唐帝國的內部市場到底有多大的龐大。
不僅僅是汽車市場,其他產品的市場都如此。
這一點,可以從大唐帝國的紡織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
在大唐帝國裡,目前紡織業依舊是屬於輕工行業裡的龍頭行業,而這個行業在大唐帝國都發展了數十年,但依舊保持著極高的增速。
究其原因就是帝國的人口太大,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口的自然增加就足以帶來足夠龐大的增量市場,更不要說衣服的使用壽命也是很有限的,每年的正常存量市場都非常的龐大。
此外這也和帝國民眾這些年來逐漸改變了衣服上的消費習慣有關係。
在機制布流行之前,人們,尤其是農村人口一般都是自己織布,自己縫製衣服,有些甚至連棉花都是自己種的,這個是典型的屬於自給自足模式。
後來機械紡織業發展起來後,大量的機制布開始出現在市場上,慢慢的民眾就不再自行紡紗織布,而是直接購買成品布縫製衣服了。
這一模式,持續了數十年,哪怕是現在,絕大部分帝國民眾穿的衣服,都是透過購買布匹自行縫製,或者是由裁縫縫製的。
對於絕大部分帝國的普通家庭而言,婦女的縫紉技術以及是必須的。
當然了,成衣市場也一直存在著,只不過早些年的時候,成衣市場都是小規模的,不成型的,主要是由各裁縫店採購布匹,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成衣定製。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裁縫店的成衣定製模式,因為手工縫製的效率低,其縫製成本必然是高昂的,所以只要只有中上層群體才能消費得起,普通人大多還是購買布匹後自行縫製。
然而,很多人是沒有這個時間縫製衣服,又或者是手藝不咋地,這也就給了機制成衣發展的空間。
隨著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各類縫紉機,而機械縫紉機的效率要比手工縫製高多了,在某一個時期內,這些縫紉機的效率以及用途依舊有限,主要是推向民用市場,比如說各種裁縫鋪,家庭。
這一時期裡,其實已經是有了大規模生產機制成衣的工廠,但是主要是生產各類同一款式的制服,比如說軍服,工廠制服等等,這些制服款式統一,訂單大。
但是並沒有成為主流。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