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為了增加戰艦的長時間作戰能力。
海軍的要求是哪怕是隻有一艘這樣的新型護衛艦,也足以封鎖前沿海域,並對敵軍的港口、炮臺等目標進行打擊。
最後,海軍艦政部設計出來的桂林級護衛艦說實話,就有些不倫不類的,排水量達到了兩千五百噸,這個噸位放在以前的話,那就是巡洋艦的標準了。
但是配屬的艦炮卻是隻有區區前後各一門一百二十毫米的主炮,左右各一門七十五毫米副炮,一共也才四門火炮而已,整體火力竟然比一千二百噸的三河級護衛艦還差,人家好歹還有兩門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以及四門七十五毫米艦炮,加起來有六門火炮呢。
防護體系嘛,看似採用了穹甲設計,但實際上穹甲的厚度薄得很,整艘戰艦的外殼也都是普通的造艦用鋼板,但是,哪怕是比較薄的穹甲加煤倉,土著的那些大口徑滑膛炮也別向擊穿。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那些普通鋼板船殼,土著的那些中等口徑的滑膛炮也打不穿,至於榴彈也就別說了。
最高航速的話,強通風狀態下倒是勉勉強強可以達到十六節,不過重要的不是這個,最重要的是採用八節經濟航速進行巡航的話,最大航程可以達到八千公里。
兩千五百噸的噸位,搞的防護力一般般,火力一般般,航速也不算突出,那麼這麼大的噸位都用來幹嘛了?
自然是用來裝載更多的煤炭、彈藥以及淡水、食物這些東西了。
還剩下的部分空間則是用來改善官兵的居住水平了。
這款戰艦雖然看似不倫不類,但是海軍高層卻是對此很欣喜,因為這玩意的造價便宜,採用了大量的民船工藝以降低成本,因此這款戰艦隻需要大概二十五萬唐元就可以拿下一艘。
此外更加重要的是,這款戰艦擁有更久的自持力,用於海外部署的話,可以有效的降低海外部署所需要戰艦的數量以及成本。
除了桂林級護衛艦外,海軍對巡洋艦也是做了一定的改進,基本原則就是保持現有的火力,增加作戰自持力,最後搞出來了大員級巡洋艦。
該艦的排水量達到了四千五百多噸,這排水量咋一看有點嚇人,比原來的主力巡洋艦戈河級巡洋艦足足大了兩千噸。
但是火力其實只有兩門一百五十毫米主炮,四門一百二十毫米艦炮,四門七十五毫米副炮。
這火力,還不如兩千五百噸的戈河級巡洋艦呢。
更別說和當年裝備了足足六門一百五十毫米艦炮的西印級巡洋艦相比了。
防護依舊採用穹甲加煤場設計,中規中矩沒啥好用的。
動力系統也是中規中矩,最大航速十八節。
火力和防護以及航速都是對不住它的噸位……
但是,作戰持續能力卻是強悍的很,續航力八千公里不說,彈藥儲備超級多,糧食和淡水也多,官兵們的居住生活空間也相當不錯。
不管是桂林級護衛艦還是大員級巡洋艦,這都是大唐海軍前沿戰略的產物。
其設計思路就不是為了爭奪制海權和敵軍海軍進行廝殺,而是為了能夠在海外長期部署,對敵軍陸地目標進行炮擊。
所以你可以看到他們的艦炮雖然少,但實際上都是長身管的新型艦炮,採用的新型火炮都是一百五十毫米四十倍艦炮,一百二十毫米四十倍艦炮,七十毫米四十五倍艦炮。
這都是為了能夠炮擊更遠的地面目標,擴大海軍對陸地攻擊的覆蓋範圍,以實現以海制陸。
當然了,雖然海軍連續搞出來了桂林級護衛艦和大員級巡洋艦這兩種明顯用於海外部署的遠洋戰艦。
但是對於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依舊保持了爭奪制海權的目標,雖然現在還沒有敵人,不代筆以後沒有不是。
因為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的設計還是傳統的設計,注重火力,防護,機動三大要素,只是這兩種戰艦大唐海軍已經是造的很少了。
基本上只保持著一艘戰列艦以及一艘裝甲巡洋艦在建的速度,已經建成服役的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