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整個馬車行業大規模的動盪。
畢竟大唐發展馬車數十年,而馬車已經是深入到了大唐社會的每個角落,馬車的相關從業者是非常多的。
大唐搞的現代化馬車,從一開始作為載重貨車使用,後續軍用的四輪載重馬車更是典型。
後來則是普遍成為載客使用,乃至到私人民用,最後又演變為馬拉軌道車輛,最後甚至演變為火車。
如今火車的軌距,那可就是根據當年的馬車軌道車輛的軌距而制定的。
在如今的大唐社會里,馬車是作為最重要的兩種陸地交通工具之一,承擔了巨大的任務。
大唐的陸地運輸體系裡,甭管是貨運還是客運,中短途用馬車,長途用火車已經是成為了人們的共識。
為了讓馬車更好的行走,大唐甚至很早的時候就開始搞路面硬化,以至於現在出現水泥官道或瀝青官道,松江府的那一條上百公里的高等級瀝青馬路,就是馬車運輸在帝國運輸體系裡重要性的象徵。
當年開始修這條瀝青馬路,可不是為了跑汽車的,而是為了跑馬車的。
在江南道部分地區,尤其是松江府內的主要道路都已經是完成了水泥化或者瀝青化,眾多馬車穿梭運輸各種商品。
馬車的巨大影響力,也是直接影響到了到了中原汽車公司和杭州動力機械公司,都是不約而同的以現有的四輪馬車作為基礎來製造汽車。
這也是兩款車為什麼帶有濃郁的馬車風格的原因。
不過這種馬車風格,也和李軒印象中歷史上的歐洲先出來的原始汽車都是三輪,或者簡便四輪不太一樣。
大唐的四輪馬車、尤其是私人四輪馬車和原時空裡的歐洲的同級別馬車還是有區別的,比如說座位安排上就不一樣,比如說空間上。
同時權貴們為了舒適性,都會選擇比較大比較長的車廂,普遍採用四馬!
其實如果可能的話,這些權貴們甚至都想要用五匹甚至六匹馬的馬車,那樣車輛可以做的更加豪華舒適。
但是!
大唐有明確的禮儀規定,天子駕六,諸王駕五,臣民駕四,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聖天子駕十二。
嚴格上來說,只有聖天子車駕才能採用六匹馬,各郡王親王的車駕可用五匹馬,其餘人等,最高只能使用四馬,再多那就是逾越了。
大唐畢竟是一個君主制帝國,而且還是一個自詡秉承周禮,以孝治國的國度,所以在禮儀方面是非常重視的。
不過,這種馬匹的限制只侷限於私人馬車,載客用的公共馬車,運貨的貨運馬車等車輛,不在限制之列。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