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稅部對此採取的方式是稅費結合,稅還是要交,不過睜一隻眼閉隻眼,只要你隨便交點稅稅部也就不理你了,但是這費卻是不能避免的,比如說各種名目的管理費啊,特別費啊,都是固定數額,商家必須交,不交就封掉,以此來彌補稅收上的損失。
但是!
哪怕是稅部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依舊成效不算算大。
更何況對於一個財政年收入已經突破四億唐元的龐大帝國而言,普通小商販的稅收雖然不少,但其實也不算多。
大唐的主要稅收主要還是來自於正式註冊並經營的企業,因為企業和企業之間的賬目,都是必須走銀行賬戶的,賬戶是不公開的,外人不知道該公司賺多少錢賠多少錢,但是其他人或機構不知道。
但是擁有在全帝國所有銀行以及基金等幾乎所有金融機構都擁有調閱各類賬戶特權的稅部,那可是一目瞭然。
企業稅收,包括所得稅,增值稅這兩大類以及其他稅種,宣平三十八年的時候預計能夠達到兩個億,這可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直覺佔據了所有稅收的百分之五十。
而這還不包括關稅以及普通個體戶等工商稅收呢。
如果算上關稅,算上各種各樣的工商稅收,那麼整個工商行業不包括個人所得稅以及其他個人類稅費),也就是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他們所貢獻的稅收大概佔據了百分之七十。
而農業稅呢,只有百分之百分之二十的比例,總額只有八千萬而已。
大唐的農業稅這麼多年來,就沒增加過,反倒是有所下降,早些年巔峰時期的時候,農業稅一度達到一億呢,但是現在卻已經是降低到了八千萬。
然後各種特別稅收,比如菸酒稅、鹽稅等特殊稅種,這裡頭也有幾千萬,但是其中的鹽、煙這兩大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以營利的方式進入國庫或者投入再經營的,因此嚴格上來說並不列入稅收行列。
最後一項則是個人稅收的,包括個人所得稅以及偶然所得稅等等,但是這一項全部加起來也就只有幾百萬而已。
對此,稅部是相當不滿意的,他們認為大唐帝國如今的稅收體系,尤其是在工商業上的稅收體系,已經是做到了極限。
至少在現有的統計、通訊、稅收成本的情況下,稅部已經是很難再挖掘工商業體系內的稅收。
比如說誰都知道打擊現金交易,能夠讓稅收大幅度上漲,但是你打擊一個給我看看,哪怕是目前大唐人使用支票已經比較普遍。
企業之間的交易,私人之間比較大額的交易,普遍都是使用支票了。
但是私人使用支票的也只侷限於中上層人士,你在銀行的賬戶裡沒有一定數額的存款,銀行可不會給你一本支票本。
這也意味著,其實絕大部分個人,依舊是沒有支票本的,他們賺錢也好,花錢也好,都是使用現金。
現有的稅收體系,尤其是企業以及個體戶那邊的稅收很難大規模上漲後,稅部就不得不把視線投向了其他地方。
比如說這個人稅收。
一開始他們比較狠,是想要搞遺產稅的,而且是額度非常大,百分之五十起步的遺產稅。
但是這還沒有弄出來,只是剛有一點點風聲呢,就已經是引起了劇烈的反彈。
遺產稅這東西嘛,出發點自然是為了平衡社會的財富,扼制財富的持續集中化,平緩財富兩極分化。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