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本土沿海航線,很多隻有三四千噸而已,很少有超過五千噸的。
馮氏航運公司旗下,在全球範圍內運營著超過八十萬噸的船隻。
但是這八十萬噸裡,其實絕大部分還是內河、近海船隻,其中僅僅是各種類,尤其是拖輪為主的內河貨輪,其總噸位就達到了二十萬噸。
內河以及近海船隻加起來,總噸位達到了四十萬噸,直接佔據了馮氏航運公司運力的百分之五十。
而遠洋船隻呢,大多也是以散裝貨輪以及廉價客運船隻,比如說專門為了各國土著提供移民業務的一千多噸到兩千噸之間的廉價客運船就足足有五十多艘,總噸位將近九萬噸。
散裝貨輪以及針對帝國子民的客運船隻,大多也都是兩三千噸的船型。
別說萬噸船隻了,其實就算是超過五千噸的船隻都是比較少的。
馮氏航運公司如此了,其他航運公司其實也都差不多。
但是這些人們是看不到的,人們一般談論各大航運公司,還是討論他們的旗艦船型。
新星號、地中海系列、天宮系列這些才是人們討論並關注的重點。
毫無疑問,新星號所帶來的影響力是巨大的,足以讓馮氏航運公司的品牌運營進一步上漲。
甚至為了提高品牌的運營力,馮氏航運公司都是開始把旗下的廉價客運業務剝離出來,歸類到子公司以新品牌進行運營,後續總公司旗下只直接運營中高階客運業務。
馮氏航運公司的發展,代表的是國內航運業的一個縮影,而航運業的發展,也是可以直接體現帝國工商業的發展。
不說其他的,僅僅是這麼多的船隻噸位,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旅客以及貨物,那都是不可想象的,大幾百萬噸的船舶噸位呢,扣掉軍方的幾十萬噸軍艦噸位,剩下的可都是民用船隻呢。
這麼多船隻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進行支撐,那些航運公司乃至造船廠,鋼鐵廠之類的早破產了。
大唐帝國的工商業已經是走上了正規,甚至很多時候都不用李軒自己去幹涉什麼,就能夠自行運轉的很好。
國防以及民生類行業有國企部和皇室資產科下屬的企業衝當領頭羊,並對市場進行引導。
而其他行業有民間資本踴躍參與,加上國企部和皇室資產科也會適當進入。
各種行業的發展,那都已經是走上了正軌。
如今唯一剩下讓李軒需要注重的就是工業待遇問題了。
今年年初,陳立夫再一次上摺子,奏請確保工人的待遇。
自從陳立夫折騰出來了農業稅改革以及限定工作時長、最低薪資標準後,陳立夫又是折騰出來了其他東西,比如說工廠主必須和工人簽訂勞動合同,一旦簽訂合同後,合同期限內工廠主不得隨意解僱工人。
而陳立夫當初提出這一點的時候,得到了稅部方面的大力支援!
稅部方面甚至是在御前內閣會議上,旗幟鮮明的支援陳立夫的這個提議,要求僱主必須和勞動者簽訂僱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