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還有以馬刀為主要作戰武器的重型胸甲騎兵,比如書第六胸甲騎兵團就是這種騎兵的典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總體來說,大唐的野戰騎兵,絕大部分都是輕騎兵,配屬專門的輕量化胸甲,以馬刀為主要作戰武器,部分部隊也會變身龍騎兵,以騎兵步槍為主要作戰武器。
還有少量則是重型胸甲騎兵,使用馬刀或者專門的空心騎兵長槍。
在大唐陸軍這邊,騎兵已經是放棄了遂發手槍,直接玩騎牆貼臉戰術,但是在歐洲地區,這種騎兵卻是在最近一兩年流行了開來。
歐洲地區包括韃靼人開始大量裝備燧發槍後,騎兵們也是逐步裝備了遂發手槍,然後重新走上了多年前就被大唐陸軍騎兵拋棄的手槍騎兵之路。
而韃靼人這邊也不例外,他們也是大量裝備遂發手槍,而他們的遂發手槍其實有著更為明確的戰術定位,那就是徹底期待韃靼人騎兵部隊裡的騎弓!
傳統的騎射作戰方式,大體上是騎兵多波次衝上去,在大約數十米的距離上彎弓射箭然後轉向撤離。
和手槍騎兵的作戰方式幾乎一摸一樣,兩者之間除了武器不一樣,其實戰術都差不多。
而騎射對於韃靼騎兵來說,自然是天生的本事,讓他們徹底放棄還是有些不甘心的。
同時他們還有另外一種作戰方式,那就是衝鋒的過程中,先用遂發手槍收割一波,然後繼續揮舞著馬刀殺過去。
這種作戰方式,在烏力罕看來是相當完美的。
不過他選擇性忘記了,為什麼當年大唐陸軍的騎兵不這麼玩!
那就是因為這樣玩,一方面是騎兵高速衝鋒的時候,用完手槍再換馬刀需要時間,但是雙方衝鋒的時候不可能給騎兵這麼多的時間。
而另外一方面就是,騎牆衝鋒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往無前的氣勢,要的就是一鼓作氣衝上去直接貼臉,中途不得有任何的猶豫乃至其他動作。
大唐騎兵的衝鋒戰術,制定的是非常嚴格的,多少米上馬,上馬之後什麼動作,什麼時候拔刀,拔刀之後甚至都嚴格規定,馬刀必須一手持刀柄,然後刀背放在肩膀上,為的就是保持手臂尤其是手腕的體能。
然後馬匹開始前進後,步頻多少,多少米開始小跑,小跑後騎兵的姿態如何,馬刀的位置該擺放在什麼位置,馬匹之間的距離有多少。
最後高速衝鋒階段裡,多少米進行衝刺,速度多少,騎兵的姿態,馬刀的位置等等,全都是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
騎牆戰術,從來都不是說直接揮舞馬刀衝上去砍就行了,而是有著一系列的前置要求的。
然而在騎牆戰術裡,加入遂發手槍這麼一個步驟後,那麼情況就會變得更加複雜。
騎兵在進行騎牆衝鋒的最後一兩米里,你讓他先開槍再拔刀衝鋒,那會害死人的。
當年大唐陸軍的騎兵沒有這樣做,那是因為大唐陸軍的騎兵有自知之明,都是農民訓練出來的騎兵,技術就那樣,難以完成這種高難度戰術。
現在嘛,韃靼人卻是覺得自己可以完成,多次演練的時候也是效果不錯。
烏力罕認為,只要在實戰中發揮出來三成的效果,那麼這種戰術就是成功的。
新式裝備和戰術,以及更多的兵力,讓烏力罕充滿了信心。
於此同時,北邊的大唐陸軍第一騎兵軍,戴亞新還不知道南邊有著四萬騎等著自己。
他們估算的是南邊的韃靼人主力,數量應該是在萬騎左右。
這個數量的敵軍騎兵,第一騎兵軍完全可以自行應對。
第一騎兵軍轄有三個騎兵師、兩個獨立騎兵團以及軍直屬騎炮團、輜重團,總兵力達到了兩萬餘人。
這麼龐大的一個騎兵軍,對付預料中的萬人敵騎足夠了。
就算是情況不對,佔不了什麼便宜,但是也不會吃虧。
反正這都是平原地形,打不過就跑,也沒什麼好丟臉的。
這些年來,大唐騎兵和韃靼騎兵打的有來有往,大唐騎兵逃跑的次數也不是一次兩次的,但是結果呢?
大唐依舊收復了西域,依舊殺入了中亞,最後逼近裡海。
迫使烏力罕這個在東線主持大局的韃靼將領都是不得不想辦法搞一次集中兵力,透過圍殲或重創南唐蠻子第一騎兵軍的方式,來迫使大唐暫緩在中亞的攻勢。
要不然的話,按照目前大唐陸軍在中亞的節奏,怕是今年就會徹底殺到裡海,明年說不準保不準烏克蘭平原都是要面臨巨大威脅。
烏力罕知道己方其實很難徹底抵擋大唐陸軍的西進,他能夠做的只是遲緩大唐陸軍的程序而已。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