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第三騎兵師數十公里,距離第一騎兵軍軍部更是有八十多公里外的南方,烏力罕看著前後左右,幾乎漫山遍野的己方騎兵大軍,臉上滿是寬慰。
他費了半年左右的努力,才避過了大唐偵騎的耳目,陸續把大軍集結到此地。
此時北邊的戴亞新還不知道,他想要以第三騎兵師為誘餌重創韃靼人的主力騎兵。
但是率領著四萬騎兵的烏力罕野心更大。
他的目標不僅僅是一個第三騎兵師,而是整個第一騎兵軍。
為此,他已經是準備了足足半年之久,除了部分方向實在不能動的騎兵外,他幾乎把中亞方向所有能夠抽調的主力騎兵都是抽調了過來。
一個月前,他的騎兵就已經是集結完畢!
所以一個月來,他多次故佈疑陣,甚至派兵襲擊鐵路工地,主動派遣兩千前鋒都是故意而為!
為的,就是把第一騎兵軍吸引南下,然後進入他準備好的伏擊圈!
這是一個由四萬精騎組成的伏擊圈!
只要南唐蠻子的第一騎兵軍進來了,那麼就別指望能夠出去了。
烏力罕有這個自信,不僅僅是對自己的自信,更是對自己麾下大軍的自信。
這四萬精騎裡面雖然只有兩萬的騎兵才是他們韃靼人本部騎兵,剩下的兩萬乃是徵召的各族騎兵,但是徵召的各族騎兵,依舊是遊牧民族,不少還是和他們韃靼人同出一源的部落。
同時他烏力罕已經是率領這支騎兵在中亞、西域地區和南唐蠻子作戰多年,裡面的每一個騎兵都是經歷過戰爭考驗的,絕對不是什麼新兵蛋子。
更重要的是,這一次他的騎兵大軍裡裝備了一批新武器:遂發手槍以及遂發騎槍。
遂發騎槍這個不用說了,大家都在玩。
而遂發手槍嘛,這玩意在這個世界裡的第一次大規模出現,就是作為騎兵裝備出現的。
最先使用遂發手槍的乃是大唐騎兵,其戰術定位是充當大唐騎兵的中近距離的打擊力量。
具體戰術應用很簡單,第一種大體上就是和傳統的騎弓一樣,騎兵裝備多支遂發手槍,並多波次衝上去,在距離敵人大約二三十米的範圍內進行幅度比較小的轉向,轉向的過程裡用遂發手槍攻擊敵人。
打完然後就撤回裝填,然後再衝鋒!
本質上,這種作戰方式和傳統的騎射沒有任何區別。
然而這種作戰方式在大唐陸軍並不受歡飲,甚至是排斥。
因為這種作戰方式看似能夠在接觸敵人之前,就大量殺傷敵軍,但實際上不是如此,就遂發手槍的射程和精度乃至火力持續性而言,甚至都還不如騎弓呢。
所以當年大唐騎兵使用手槍騎兵和韃靼人作戰的時候,其實是吃過不小的虧的。
人家韃靼人的騎射,比大唐的什麼手槍騎兵牛逼多了!
而韃靼人的騎射,其實還不是大唐徹底拋棄手槍騎兵的緣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家韃靼人後來反過來效仿大唐騎兵,玩騎牆衝鋒!
當他們看見大唐騎兵用遂發手槍或者騎兵火槍的時候,一般都會直接發起高速衝鋒,揮舞著馬刀殺過來,結果是不用問的,大唐騎兵在使用遂發手槍作戰的時候,基本沒有討到過便宜。
這種情況,也是戰爭裡少數火器不如冷兵器的典型例子。
結果嘛,後來大唐騎兵雖然也裝備遂發手槍,但是基本上只作為輔助武器了。
絕大部分騎兵部隊都不會在實際戰鬥中使用遂發手槍。
部分騎兵高階將領,甚至嚴令禁止麾下的騎兵在衝鋒作戰裡使用遂發手槍。
騎兵衝鋒也沒有再搞亂七八糟的事,和以往一樣直接揮舞著馬刀衝上去,玩騎牆衝鋒就是了。
雖然說韃靼人的騎兵也學會了這一招,但是相對比之下大唐依舊佔便宜,因為韃靼人的騎兵都是傳統騎兵,每一個培養都不容易,而大唐的騎兵,說白其實是一種消耗品,雖然比步兵貴一些,但依舊只是消耗品。
用工業消耗品拼掉對方的傳統一流騎兵,這種生意做不做得過,但凡理智的將領心裡頭都有一本賬。
不過呢,為了重新佔據戰術上的優勢,大唐騎兵後來又開始玩重甲騎兵,槍騎兵。
重甲騎兵裡的裝備長槍的全板甲騎兵因為機動能力太差,對戰馬要求也太高,或者乾脆說是價效比不高,所以早就被大唐陸軍淘汰了,目前也就只有近衛軍第一槍騎兵團這麼一個怪物。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近衛軍第一槍騎兵團雖然被陸軍那邊戲稱為昂貴的玩具,但是衝鋒起來的效果自然也是槓槓的。
而陸軍那邊呢,拋棄了全板甲槍騎兵,不過卻是有重型胸甲騎兵的,這些胸甲騎兵大部分都是配屬馬刀,但是也有極少數精銳部隊是配屬長槍的。
這種騎兵玩起騎牆衝鋒來,威力依舊不俗,只是戰場運用侷限性比較大,實際上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