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易康雖然不知道畢志安是自己的同學,不過卻也是知道這個人是個貴族子弟,而軍中的貴族子弟,不說能力怎麼樣,但是普遍都比較惜命,尤其是那些世子們,他們大多隻是來軍隊鍍鍍金,都想著保住小命回家繼承爵位呢。
而和畢志安這樣親自披甲帶著部隊猛攻城頭敵人的貴族子弟將領,還是比較少見的。
所以也就稍微了問了一句,然後竟然是發現這個敢打敢拼的手下,竟然還是自己的武學堂步科同期同學。
這世界,還真的小!
不過雖然發現了畢志安是自己的同學,不過應易康也是沒有給予額外的關注,他的同學多了,武學堂裡的步科同期都有兩百多人,這還沒有算上炮科,騎科,輜重科等其他科的同學呢。
然後還有御學堂裡的同學也有不少。
如果是個同學他都得多看一眼,那多累啊。
再者,他素來自視甚高,這些同期同學裡,能夠被他放在眼裡的,也就是除了他自己以外的那幾個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了,比如前些時候從國內寄信來,說自己即將奔赴西北的御學堂同學江清風。
在他心裡,算得上自己同學的,也就那麼十來個人而已,其他的都是路人甲乙丙丁,他的人生和他們註定是沒有什麼交集的。
因為他們之間的人生差別將會非常大,如今不過幾年而已,他就已經是少校了,而他當年在武學堂的同期同學,絕大部分都還是尉官呢,甚至只有少數才是上尉,大部分還是和畢志安一樣是中尉呢。
再過幾年,他應易康不出意外的話,就是中校了,而畢志安這樣的人,能夠混一個上尉就不錯了。
又過幾年,他應易康都是上校,向陸軍准將發起衝刺了,而他畢志安這樣的人,大部分都是差不多退役轉業了,至少少數人才能夠邁過校官的門檻,成為少校。
十多年後,他應易康也許就是陸軍准將,成為軍方里的新生代將官裡的一員了,而他的同期同學,絕大部分都已經是退役,剩下的少數人也只能是在少校、中校裡掙扎,哪怕是繼續熬下去,但是一個上校也就到頭了。
像是畢志安這樣,沒有進入御學堂的軍官,這輩子是別指望成為將官了,哪怕只是准將,縱觀帝國最近五年的新晉將官,他們都有同一個特點,那就是清一色的御學堂畢業。
不分海陸!
因為哪怕是海軍軍官,也是要上御學堂的。
早年御學堂就已經是一分為三,分別設立了三個分校,分別是陸軍分校,海軍分校,近衛分校,分別培養各軍種的高階將領,不過這三個分校,都是統稱御學堂,而且都是李軒親自擔任教學,雖然說李軒一年也去不了幾次上課,但是為了保證這些高階將領都是天子門生,李軒依舊是堅持去授課。
同時這三家御學堂分校,都是不設什麼校長的,連副校長什麼的也沒有,因為李軒親自掛名擔任御學堂校長。
因此各分校是設定了教務處主任來負責各分校的實際管理事務。
大唐這些年建立的軍校體系是非常完善的,再各省設立了少年軍校,學制乃是六年,從各小學的在校生裡招生,各地的少年軍校培養學生是不分海陸的,因為這些學生年級都非常小。
少年軍校往上,則是設立了皇家青年軍校,而皇家青年軍校的規模是非常大的,分設陸軍分校、海軍分校,其中海軍分校比較特殊一些,因為海上教學的需求,是設在寧波,而陸軍分校則是設在金陵城。
再往上,才是陸軍武學堂、海軍海學堂。
不過武學堂和海學堂,是同時面向皇家青年軍校以及各大預科學校同時招生,並不侷限於面向皇家青年軍校招生。
讀完武學堂或者海學堂之後,進入部隊服役,然後自行報考武學堂。
武學堂畢業後授予少校軍銜,而這種人,才有機會成為將官,也只是有機會,而不是說每個御學堂畢業生都能夠成為將官。
這一層層的選拔機制,讓應易康這種軍官脫穎而出,並且獲得了遠大的前途。
而畢志安呢,在武學堂一年級的時候,就已經是落後了,他想要追上應易康的步伐,很難很難。
唯一的機會就是成為校官之前立下大功勞,被軍方大佬親自舉薦,天子特批免試就讀御學堂,至於靠自己報考,就他那智商是考不進去的。
兩人之間的巨大差距,畢志安自己知道,應易康更加清楚,所以就算是知道一個畢志安是自己的早年同學,但是應易康也是沒有太大的表示,只是閒談的時候隨口說了幾句而已,不過也就只侷限於此了。
但是接下來的一系列戰事,卻是讓應易康改變了初衷!
本來他覺得,畢志安這個同學,就是一個普通同學而已,打完這一仗大家各找各媽,以後估計是沒有什麼交集的了。
但是沒有想到,畢志安這個人打仗那是真敢拼命,而且也不是有勇無謀的那種,相反他指揮部隊作戰的時候還是屬於比較精明,往往是打擊了敵人,自身的損失也很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