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夫南下並沒有和之前在金陵城和蘇州、上海之間往返的時候,乘坐的是自家的私人客輪。
儘管他本人對比火車這種新鮮玩意來說,更喜歡乘坐的還是傳統的船隻,畢竟他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江南人,從小就是頻繁乘坐船隻出行,對於坐船早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哪怕現在的船隻已經是從以往的純風帆船隻,變成了現在的機帆輪船,不過這本質上卻是不會改變什麼。
而火車呢,陳立夫雖然也是不排斥,最近兩年也經常坐,不過他還是更加喜歡坐著船隻出行,可以站在甲板上感受江風佛面,還可以欣賞兩岸風光。
不過這一次,他時間上有些趕,加上坐船的話還得倒騰幾次才能夠抵達蘇州,遠不如乘坐火車來的便捷。
坐火車的話,他一天時間就能夠從金陵城抵達蘇州了,等到了蘇州交接工作完畢後,他就能夠直接乘坐火車前往上海,然後在上海乘坐大型的海輪前往廣州,方便快捷。
實際上,方便快捷這一大特性,也是最近幾年火車在和內河航運的競爭中獲勝的一大重要原因。
雖然說如今的眾多的內河客輪,基本上都已經是機帆動力,不單單使用風帆,而且還同時使用蒸汽機,航速比以往更快,而且逆流航行的時候影響也不大。
但是這種內河航運的便利,只是針對性大型沿江城市而言,比如說長江沿岸城市。
而值得注意的是,蘇州可不是沿江城市,蘇州城也就是吳縣,這可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內陸城市,依靠的是江南水鄉里密密麻麻的水網出行,而這些看似密密麻麻,便捷無比的水網,實際是上大部分都是隻能通行一些小船隻。
而目前的蒸汽機技術也是比較有限,蒸汽機的體型和重量都還比較大,同時價格也是比較昂貴,因此目前裝備了蒸汽機的船隻,普遍都是百噸以上的船隻,極少有百噸以下的船隻裝用蒸汽機的。
而機帆動力的客輪,因為造價高昂,執行成本也是比較高,所以一般都是來往於客源比較大的城市之間,可不會把尋常的舢板小船一樣,在江南的水網裡隨處可見,哪都能去。
哪怕是內河航運線最為便利的金陵城到上海的航線,實際上如今也是被火車給比了下去。
早些年的金陵城到上海的內河客運線,號稱是大唐帝國裡,甚至是當代全球範圍內最為繁忙,也是競爭最為激烈的內河客運線。
但是現在的金陵城到上海的客運航線,雖然依舊保持著繁榮的表面,但實際上其增長速度已經是比火車給比了下去。
要知道隨著高壓蒸汽機的普遍應用後,出行更為便利後,帝國本土的人們出行是更加頻繁了,所以每年的客運市場增長速度是非常高的,但是這些高速增長的客運市場,大部分都是被火車給搶走了,內河航運頂多也就是維持著三四年前的客運量水平而已。
不過航運有一點卻是火車無法比擬的,那就是運費!
這說的並不是說客運費,而是說貨運費。
船隻的載重量極大,哪怕是速度慢一些,但是他們卻是做到讓價格更加的便宜。
而當代的火車呢,受限於蒸汽機的技術發展問題,實際上火車的載重量還是比較一般的,此外火車到底還是個新鮮事務,火車的維護成本比較大,這個維護成本不僅僅是指火車頭、車廂之類的維護,還有火車線的維護。
再加上大量耗煤,同時大唐帝國的煤炭價格也一直都是居高不下,這都是推高了火車的運營成本。
因此在宣平二十三年的今天,單就貨運成本而言,火車依舊是無法和航運相提並論。
不過些許成本的提高,並沒有影響到大唐帝國的火車發展。
實際上,自從高壓蒸汽機研發成功,宣平十九年的京鎮線通車之後,大唐帝國的火車運輸就一直是處於爆炸式增長。
首先是江南大鐵路,經過多年的修築,如今已經可以說是全線通車了,從杭州到上海再到金陵,再到當塗、九江湖口,目前已經是全線通車。
成為了江南地區的交通命脈,極大的方便了當地的出行,極大的促進了當即的經濟發展。
更不要說,江南大鐵路還有一條重要路段如今也是正在緊張的施工當中,預計宣平二十四,也就是明年就能夠通車,這就是杭州到湖州,再到金陵段。
此外江南大鐵路,除了這些主幹線外,還有眾多的支線,如杭州到寧波段,常州到江陰段,蘇州到常熟段,上海到嘉定段、當塗到寧國段等。
由此讓一條龐大的主幹線,再加上眾多支線,讓江南大鐵路徹底的編成了一個鐵路網,全面覆蓋了江南、皖南、浙北、贛東北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