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陸軍和韃靼人的交手,在統一戰爭的時候就有過了,當年北伐戰役的時候,俺答汗就親自率領的數萬騎兵南下支援正德皇帝作戰,那個時候一度讓大唐陸軍打的極為狼狽。
最後還是韃靼人對槍炮不熟悉,貿然對大唐陸軍的步兵方陣發起大規模的衝鋒,加上那個時候大唐陸軍也是把第一批燧發槍搞了出來,並列裝了部分的北伐部隊,依靠著近衛軍等幾個主力部隊,硬抗了韃靼人的騎兵衝鋒,最後獲得了勝利。
隨後雙方就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交戰了,不過中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幾百人千人估摸的戰鬥,卻是打了不少,同時韃靼人也是非常清楚遼東戰役裡,察哈爾部以及朵顏三衛是怎麼被大唐陸軍揍趴下的。
這麼多的交手經驗,早已經是讓韃靼人知道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要去衝擊大唐陸軍的步兵方陣,尤其是衝上去搞什麼肉搏之類的,那樣的話,就算能夠打贏,那也是慘勝,而且交換比會非常的難看。
這樣的慘勝,對於韃靼人來說是吃大虧了,因為大唐陸軍的步兵不值錢啊,損失了幾萬人,轉眼就能夠重新拉出來幾萬人的大軍,但是韃靼人要是損失了幾萬人的騎兵,那絕對是傷經動骨,而是幾年功夫緩不過來。
所以很多時候,大唐陸軍是願意跟韃靼人拼消耗,搞什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
這種情況,大體上也是在今天的這一場戰鬥裡體現了出來,這五千韃靼騎兵如果不主動發動進攻,第十三輜重團和第四十五運輸團就不可能停下來,儘管在騎兵威脅下行動緩慢,但是慢慢走,總歸是能夠走到下一座城堡,然後一路抵達第九軍主力駐地的。
他們必須攔截!
但是即便是攔截了,他們也沒有直接放棄馬刀衝鋒肉搏,因為他們知道這是不可取的,是死的很慘的!
過往的交戰經歷裡,韃靼人從來就沒有在雙方的肉搏戰裡取到什麼優勢。
相反,在中近距離的弓箭以及火槍的對射,雙方倒是能夠打個旗鼓相當。
別驚訝,事實就是如此,哪怕大唐陸軍已經是批次列裝了燧發槍,連火炮都是升級為榴彈炮了了,但是人家韃靼人的騎射功夫也不是用來看的,相反,這本事可是他們最拿手的。
騎馬高速靠近彎弓射箭,雖然說這個過程裡他們自身也會承受一些傷亡,但是,他們同樣能夠給大唐陸軍的步兵方陣也造成傷亡,而且還能夠快進快出,避免陷入肉搏階段,始終保持著騎兵的高速機動性。
韃靼人的這種打法,對於大唐陸軍來說好壞參半,好處是能夠在最適合的距離開槍開炮,甚至都不用擔心對方會衝上來撕裂方陣。
壞處就是,己方也需要承受不小的傷亡。
雙方的這種對決,考驗的就是雙方的火力投射量,盔甲的防護能力以及對傷亡的承受能力。
火力的投射方面,雙方是各有優勢,大唐陸軍的槍炮射程遠,威力大,在數百米之外就可以對韃靼人的騎兵進行炮擊,百米內就能夠用燧發槍大量獵殺他們的騎兵。
但是不管是火炮還是燧發槍,射速還是太慢了。
韃靼人的弓箭射速可是相當快,一些技藝高超的韃靼騎兵,能夠在四十五米就開始在馬背上拋射,然後在高速轉彎平行階段,迅速拉弓開箭,短短几秒鐘內就能夠射出去多支箭支,短時間的箭支投射量是相當大的。
火力方面,暫時來說大家都是半斤八兩!
而盔甲的防護能力以及對傷亡的承受能力,大唐陸軍卻是能夠吊打韃靼人!
得益於國內的鋼鐵行業的大爆發,哪怕是鋼材的價格依舊居高不下,但是產量卻是已經足夠軍用了,如今大唐陸軍,哪怕是火槍兵,那基本都是人手一件盔甲的,而且還都是鋼製的板甲。
大唐陸軍的戰鬥兵種,披甲率是達到了百分之百的,就連輔助兵種,披甲率也是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部分沒有披甲的輔助士兵,比如炮兵,那不是因為沒有給他們配屬盔甲,而是穿戴了盔甲之後影響他們的作戰。
如果真的需要,全軍披甲都是可以的。
而反觀韃靼人,他們的披甲率可沒有這麼高,不管是他們的傳統盔甲還是從大唐進口的出口型板甲,數量其實都不多,披甲率連百分之三十都沒有。
而最關鍵的是,這些盔甲,面對槍炮,基本沒什麼用處,都是一打一個洞!
但是大唐士兵的盔甲,卻是可以擋住弓箭刀槍等冷兵器。
雙方在防護方面,是處於嚴重的不對等狀態。
而對傷亡的承受能力上,韃靼人裡有一部分精銳部隊,對傷亡的承受能力不弱,但是整體上來說,大唐陸軍能夠吊打他們。
這是因為雙方的軍制完全不同,訓練模式也不一樣。
大唐陸軍的步兵師,其步兵在傷亡達到百分之十以上的時候,普遍還是能夠發起進攻。
部分精銳部隊的傷亡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依舊能夠發起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