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正德皇帝的使者找到了俺答汗,並且如實轉告了正德皇帝的話。
但實際上不用正德的使者前來,他都已經是接到了己方偵騎的報告,說明軍的情況非常的不妙,自己再不出擊的話,估計明軍自己就得先完蛋了。
但是現在出擊的話,卻是又違背了他一貫以來的想法!
俺答汗率領大軍南下,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幫助明王朝對抗唐軍,最大的目的還是趁機南下,試圖重演當年蒙元南下之事。
為了確保能夠實現這個目的,他想要趁著明軍和唐軍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出擊,然後來一個橫掃唐明兩軍,只要能夠做到,其他不敢說,但是在北方地區,韃靼騎兵就會無敵。
之前他派遣萬騎南下,協助明軍牽制、吸引唐軍兵力也是出於這個考慮,而並不是說和明軍期待的那樣想要徹底切斷唐軍的補給線,從而造成唐軍的徹底崩潰。
可惜的是,他派遣的萬騎遭到了失敗!
說實話,從前線潰敗回來的殘兵口中,他根本就無法理解梁山集戰役的戰敗!
因為在他看來,當時的梁山集戰役裡,布日古德的戰術選擇並沒有出現什麼失誤,即便當時換成了他在場,也是會這麼打。
但是,南下萬騎卻是失敗了,失敗了不說,而且還損兵折將,達到四千騎的損失讓他心痛不已!
而更關鍵的是,逃回來的韃靼騎兵,包括布日古德在內,都是還沒有搞明白這一戰是到底怎麼失敗的,只是說唐軍的槍炮犀利,但是具體怎麼個犀利法,他們一時半會的也說不出來。
至於雙方騎兵的對沖怎麼會失敗,那就更是一個謎題了!
因為到戰敗之後,布日古德都是不知道自己的六千騎兵和唐軍兩千不到的騎兵對沖,是怎麼失敗的!
布日古德自己都是搞不清楚,俺答汗僅僅是從言語裡就更加無法分析出來了,最後還是和布日古德一樣,認定唐軍的槍炮實在是過於犀利。
不過即便是唐軍的槍炮犀利,但是俺答汗也是有信心!
所以,現在他猶豫和擔心的並不是說打不過唐軍,只要他願意,帶著現在剩下的五萬騎兵殺上去,哪怕是無法直接擊潰唐軍,但是至少也是可以牽制好幾萬的唐軍,如此一來,明軍那邊的壓力就會減輕,甚至取得反殺的機會。
他真正猶豫並擔心的是,他如果現在就出擊了,那麼事情的發展就不是在他的控制之內了,到時候不管是唐軍勝利還是明軍勝利,都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但是,倘若現在不出擊的話,估計明軍就撐不住了,到時候明軍慘敗,他同樣會陷入被動。
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俺答汗猶豫了許久,最後還是一咬牙,選擇了出擊!
但是他雖然是這麼答應明軍使者的,但是出擊之前他卻是把布日古德等韃靼將領們都是召集了起來,然後向他們傳遞了一個命令,那就是此戰應當謹慎為上,適當牽制唐軍即可,但是絕對不允許直接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為了仿製下頭的旁系部落擅自行動,他嚴令各部隊禁制陝擅自出擊。
沒有他的親自命令,一兵一卒都不得朝著唐軍發起進攻!
這一次,他打的主意很簡單,那就是依舊還是牽制部分的唐軍,減輕明軍的部分壓力,但也僅僅是減輕部分明軍的壓力而已,絕對不是要代替明軍,成為進攻唐軍的主力。
這一戰,俺答汗要看到的是唐軍和明軍兩百俱傷!
在他們兩敗俱傷之前,韃靼騎兵的主力是絕對不會大規模出擊的。
要不然的話,很容易就演變為借刀殺人,而借刀的是明軍,刀是唐軍,而被殺的人就是他們韃靼人!
俺答汗不傻,他很清楚自己南下是來做什麼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韃靼人的騎兵都是出動了!
因為明軍那邊的情況還比較危急,為了避免馬明軍在他們到來之前就崩潰了,所以韃靼騎兵是直接就乘騎備用馬進行快速行軍,五萬騎,十萬匹馬浩浩蕩蕩的朝著安平鎮而去。
而韃靼人的騎兵剛動呢,在外圍遠遠監控著韃靼人的唐軍偵騎就已經是策馬狂奔,把韃靼騎兵出動的訊息第一時間傳遞回去。
不過是幾公里的路程而已,偵騎策馬狂奔之前,僅僅是十多分鐘後,李軒就是達到了這個訊息!
得到這個訊息後,李軒沒有表現出任何的意外和驚訝,韃靼騎兵的到來,早已經是在大唐眾多將領,包括李軒在內的預料之內。
近衛軍和第九步兵師就是給他們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