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軒而言,開辦科舉,招募那些傳統士子乃是一種政治宣傳手段,倒不是說真的那麼迫切的需要這些士子們給他當官。
他需要的諸多人才乃是具備近代科學知識的人才,然而這種人才是無法直接從當今社會里招募的。
對此,李軒所設想的解決辦法有三,一個在培養軍官的過程中,向這些軍官們傳授近代科學知識,別驚訝,如果李軒想要建立一支真正的近代軍隊,軍官們是必須具備近代科學知識的,大字不識的人是很難率領一支近代軍隊作戰的。
而這種過程從近衛軍時代開始,已經是施行了差不多兩年來,而御學堂所教授的理科知識,其水平雖然在後世看來依舊非常低下,甚至連小學生都不如,但是對於這個時代而言卻是極為先進了,至少這些軍官們都已經是被洗腦式灌輸了大量的基礎科學知識,尤其是和作戰有關的天文地理,基本的數學、幾何、物理和化學。
不客氣的說,大唐王師裡的軍官們,尤其是接受過完整御學堂教育的軍官們,絕對是這個時代裡最傑出的綜合人才。
這些軍官們雖然是用來作戰的,但是軍官們是會退役的,後續這些退役的軍官們轉業到地方後,就能夠發揮極大的作用了。
除了軍官培養外,還有國子監教育!
根據前一段時間的國子監改革,大唐王朝和文學堂、工學堂合併成為國子監,並下設文學院、理學院兩大學院,同時還有獨立的學系,比如醫學系、農業系等。
這種改革使得國子監已經是和傳統的國子監截然不同,說是國子監呢,但說是一所綜合大學更為準確一些,可惜的是除了傳統國學外,理科水平比較差。
國子監和武學堂、御學堂一文一武,其教育模式自然也是截然不同的,武學堂、御學堂培養出來的學生都是從軍的,而國子監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都是要做官的。
沒辦法,如果不以做官作為吸引力,根本就沒有多少士子願意報讀國子監。
而這一次科舉一方面是政治宣傳,另外一方面也是為國子監招募生源。
但是除了透過武學堂、御學堂以及國子監培養近代人才外,其實李軒還有另外一個培訓渠道,並且這個渠道的培養更全面,甚至更有效果,那就是幼軍營裡的那些少年們。
一開始李軒的打算是比較簡單的,那就是把這些幼軍營簡單的的當成的孤兒院,提供一些基本的前期教育,然後等他們大一些後就是送進武學堂、御學堂或者國子監。
但是最近李軒卻是已經改變了自己的最初想法,因為這個幼軍營裡的理科課程有時候是他親自授課的,在這個過程裡他發現這些少年對新年知識的接受能力更強,至少要比那些已經事先接受過傳統儒家鑑於的學子們更強。
而且這個趨勢在七歲到十歲之間的少年更為明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還不認得字,即便是認得字了,普遍也只是讀過三字經之類的啟蒙書,其三觀尚未形成。
因此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遠遠要比那些三觀已成的十幾歲甚至二十幾歲的學子們更強。
甚至幾個學習成績比較優異的孩子,其理科水平已經是都達到了御學堂學生的水平,恩,而這個可能性是有的,因為御學堂乃至國子監那邊的教育水平,其實頂多也就相當於後世的小學階段,甚至還不如呢。
而這些孩子因為從小學習接觸,並且是有著李軒的親自教導,因此學習進度比國子監以及御學堂那邊更快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這個更快,實際上也就是後世的普通小學水平而已。
然而即便如此,李軒也是大喜過望,為此他是特地更改了幼軍營的培養方式,並且決定把那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挑選了出來,然後由李軒繼續親自教導。
在這個時代裡,沒有人比李軒擁有更淵博的科學知識的!
至於其他學習成績一般的孩子,也是不再繼續補充進入國子監或者是御學堂,而是繼續在幼軍營裡學習,反正武學堂和國子監也沒不能提供比幼軍營更好的教育。
並在幼軍營裡執行了全新的年級制度,分一年級到十二年級,而這個年級區分完全是李軒按照後世的小學到高中進行區分的,並且這個區分是不以年紀為標準,而是以學識水平為基礎。
並且實行年級制度後,對幼軍營裡的少年們統一安排了考試,考試不合格者一律為一年級學生,考試合格者升入二年級,然後對二年級學生再進行考試,合格者升入三年級,一次類推。
目前幼軍營裡的五百多名少年裡,三分之一還是一年級,另外還有三分之一是二年級,而越是高年級的學生則是越少,等到了六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是隻剩下了區區三人。
採取了年級制度後,李軒為了給他們從小培養等級、服從意識這些學生以後絕大部分都會從軍),採取了高年級生對低年級生有教導、管理的責任以及權力,甚至低年級的老師,都是由高年級生擔任的,學習成績優越者將會擁有各種特權以及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