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敗後投降,然後投身敵軍反過頭來和往日的友軍作戰,這對於諸多明軍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以接受的事,嗯,不僅僅是對於明軍這樣,實際上對於絕大部分古代軍隊來說都是很正常的事。
大唐新軍也不例外!
大唐新軍之所以還沒有出現大規模投降的事,那是因為大唐新軍還沒有遇到這種大潰敗的事,一旦遇上了,而且明軍那邊也能保證他們的性命的話,轉投明軍也是分分鐘的事。
隨著一隊又一隊的明軍開始投降,大唐新軍俘虜的明軍數量也是開始不斷的重新整理記錄。
兩千、三千……
等到投降的明軍總數超過了五千人的時候,大唐新軍甚至已經是分不出足夠的人手來看押這些俘虜了,因為此時大唐新軍還是處於戰鬥狀態呢。
部隊正在追擊前方潰逃的明軍,不太可能分出太多人手來看押俘虜以及打掃戰場!
最後只能是把收容、看押俘虜,打掃戰場的事交給了之前並沒有怎麼參加戰鬥的第第五步兵團。
而其他的部隊,則是持續追擊潰逃明軍,同時開始向其他方向散開,以保持對周圍的警戒、防備。
追擊敵軍、收容俘虜,打掃戰場,同時還得保持對周邊地區的境界,以至於已經超過萬人的大唐新軍都是覺得自己人手不夠用了,而且場面一度混亂!
沒辦法,部隊已經是分的太散,而且任務繁重,這個時候即便是李軒這個全軍統帥,也是忙的暈頭轉向,指揮起來都是覺得麻煩無比,甚至出現了同一個命令,傳遞給了兩支部隊的尷尬事。
也好在如今是處於戰場收尾階段,而不是最激烈的交戰時期,所以才沒有出現太過嚴重的後果。
不過這樣混亂情況下指揮困難的情況,也是讓李軒生出了想辦法改善指揮體系,尤其是通訊方式的想法。
這個時候,他是無比懷念能夠有一個無線電指揮體系,如果有幾十個對講機的話,那麼該多麼美妙啊,就算沒有對講機,但是如果有無線電報機的話也好啊!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註定是無法實現的,至少在他點亮無線電科技樹之前是無法實現的。
對講機那玩意可是在後世二戰時期才出現呢,而能夠隨部隊機動的軍用無線電報機,那也是在一戰時期才大規模運用的。
在這之前,諸多將領都是困於落後的指揮體系啊!
為此想了諸多辦法,其中最有效的短距戰場指揮方式,無疑就是傳統的旗語指揮了,稍微遠距離的則是隻能透過傳令兵傳遞命令了。
旗語指揮的話,簡單,把旗語普及下去,不僅僅要有大量專業的旗語兵,同時中低階軍官也必須懂得旗語。
倒是傳令兵的大量普及比較麻煩,因為這涉及到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馬匹緊缺。
一支軍隊之中,往往傳令兵所乘騎的戰馬都是最優秀的,基本上和高階將官所乘騎的戰馬等一個等級。
比如近代日`軍裡,他們裡最優先的戰馬,優先供應高階將官乘騎以及傳令兵乘騎,接下來才是輪到炮兵以及騎兵。
李軒的中軍營帳之內,向下屬部隊傳遞命令的任務,由親衛營所負責,這一場大戰裡,專門為李軒所在的指揮中樞傳遞命令的傳令兵就有二十幾人。
而下屬各部隊裡,也會有眾多專業的傳令兵,如果是算總數的話,大唐新軍裡,專業的傳令兵就能夠達到一百多人。
這一百多人不斷的奔波於各部隊之間,傳遞著各種軍情。
而這一百多人,所代表的就是需要兩百多匹甚至更多的馬匹!
尤其是長距離的命令傳遞,為了趕時間,確保命令能夠準時傳遞出去,傳令兵往往都是輪換乘騎雙馬甚至三馬的。
如果沒有如此高效的命令傳遞體系,李軒根本不可能有效的指揮分散在各地,數量已經擴大到萬人以上的大唐新軍。
不過即便是現有的傳令兵規模,依舊還是無法讓李軒滿足,如果以後大唐新軍的規模持續擴大,佔領的地盤也就越來越大後,勢必要有一個系統的命令傳遞體系,也就是俗稱的驛站。
沒有驛站體系的話,是很難有效指揮規模越來越龐大,同時地盤也越來越多的部隊的。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