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仙山更加敬畏之外,他們心中也充滿了幹勁。
作為叄城的核心中間成員,家中老人可以來此地養老,孩子可以在這裡武學啟蒙,沒有任何後顧之憂。
這種待遇,目前只有他們這些核心成員才有。
而且親人在福地,他們還有了探親的資格,每年都能在福地停留一個月時間。
當年若抽不開身,可以積累,沒有上限。
但這些都建立在他們繼續為各自勢力奮鬥廝殺的情況下。
否則後來者必然會擠進來,享受同等待遇。
福地雖大,卻不是無限的。
偷懶懈怠,最後說不定就會被淘汰。
已經住下的老人倒不會被趕出來,可下一代卻會失去來福地啟蒙的機緣。
為了子子孫孫,他們也必須努力。
這批人走後,留下的人們並未歇息。
大雪遍地的極西高原上,就這一塊氣溫不低,綠草悠悠的福地。
不過這些多是雜草,留著它們就是在浪費這片上好的土地。
於是,老人小孩們進行了分工。
他們身為叄城核心成員的家屬,都有多次灌頂的機會,最少也擁有農工文戰技藝之二,四門齊全的也為數不少,多面手簡直是家常便飯。
所以只能自行選擇,喜歡種田的組織起來開荒播種。
喜歡加工製作的則開始製造工具,完善城鎮的各種設施。
擅長文典的進行統籌安排,擅長戰冊的則負責給小孩啟蒙武學。
當然,這算是本職工作。
工作之餘,誰有餘力想做點別的也行,不耽誤本職工作就好。
熊家鎮、碧海城、太平城雖各自獨力執行,但信奉的都是神農老祖,且持續了二十多年。
發生一些小矛盾,在共同的老祖面前不算個事兒。
絕大多數矛盾,只要幾方威望最高的族老長者出來說幾句就能調解。
偶爾遇上很難調解的,那就……上擂臺打一場唄,只要不打死打重傷就行。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是大武慣例,沒什麼不能接受的。
族老長者難以調解的矛盾,無非難分對錯,只能如此處理。
拳頭沒人硬,還非要糾纏不休的人,那就懶得管了。
好在這種鬧心的事很少,第一批小鎮居民人數量上萬,一個月都難得開一次擂臺。
在整體團結友好的環境下,福地各項事務都在穩定且迅速的推進。
反正叄城隨時可以給仙山“打錢”和物資,一應所需都能供應。
顧恪更不是黑心資本家。
待到走上正軌,福地居民的勞動產出會按比例折算成物資和賜福,反哺給叄城。
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便是讓福地的老幼居民明白,他們也是能創造價值的。
這些人的父母兒女冒著生命危險與妖詭作戰,換來他們的安穩生活。
他們也可以用自己的勤勞,給父母、兒女提供更大的支援。
這與在外界勞作還不太一樣,因為給他們結算的是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