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自動分工,小萍兒和薩蘭珠從倉庫中取來食材,開始處理。
小滿和顧恪則給幾口灶臺塞上柴火,點燃。
第一個灶臺放上大鐵鍋,加水後坐上蒸籠底格和籠蓋,準備蒸包子。
第二個灶臺也是大鐵鍋加水,準備煮麵。
顧恪專門在倉庫裡找了找,翻出幾個時醒好的麵糰。
這是他從外界交易來的一些普通麵粉,專門弄回來與異種糧食做對比測試的樣品。
因此倒不會再交易出去,倉庫裡留得不多,但每種千兒八百斤還是有的。
不同原材料,類似的樣品還有不少。
有倉庫的十倍陳化功能,盞茶工夫就能完成揉麵、醒面的全過程,並不費時。
先在面板上撒一層紫麥麵粉,再將麵糰在面板上搓揉變長。
切成面劑子,再搓揉成長條,抹上食用油,再以擀麵杖壓得略微扁平。
雙手抓住數根長麵條的兩端,一張一合間,麵條朝上甩起,在空中形成一個圓弧——跟上一世某高校“著名”的拉麵女神雕像動作類似。
然後麵條又在雙手張合的動作下,重重摔打在面板上,發出清脆有力的啪啪聲。
拉長許多的麵條對摺,再次重複拋起、摔打的過程。
如此重複三五次,揪掉面頭,一根根長而不斷,寬約一指的麵條就成型了。
這是上一世川蜀撻撻面的做法。
事實上,拉條子、拉麵、褲帶面都是類似的做法,無非是拉伸時的手法不同,最後面的寬窄厚薄不同罷了。
褲帶面最寬,撻撻面次之,拉條子再次之,拉麵最細。
幾種面口感也有所區別。
褲帶面和撻撻面的感覺較為相似,吃進嘴的麵條厚實又不失彈性,但又不像麵疙瘩那麼誇張。
顧恪選擇撻撻面,只不過是因為簡單,小孩吃著也不會太麻煩——褲帶面的特色之一就是寬,可沒法嗦進嘴裡。
隨手一抖一拋,長長的麵條在空中形成重疊的圓圈,啪地摔進水剛沸騰的大鐵鍋中,濺起一圈水花,緩緩沉了下去。
而旁邊的第二個灶臺上,小滿放上了雲紋鏊的孿生兄弟黑鍋鏊。
倒上一灘油,左手血氣輕掃,將其抹勻。
右手中出現三顆雞蛋,隨手在鏊邊擦過,雞蛋殼就裂開了同樣大小的口子。
貼著鏊面,依次將三顆雞蛋的缺口朝下,倒出蛋液蛋黃。
拋開蛋殼,甩進腳邊的廚餘桶,右手立刻又出現四顆雞蛋,重複之前的過程。
三息時間,十五個“小太陽”鋪滿了黑鍋鏊,底部發出嗤啦啦的聲響。
煎雞蛋的香味也立刻冒了出來,飄進小乞丐們的鼻腔。
咕嚕!一群小孩齊齊嚥著唾沫,視線也從顧恪這邊的麵條上移開。
他們踩住高腳木凳上的凳子橫條踏腳,微微起身,伸長脖子盯著黑鍋鏊上的煎雞蛋。
而顧恪拿起大勺,舀起滾開的麵湯,澆進旁邊的一排大碗裡。
大碗裡有著小坨豬油、小香蔥、蒜末、生抽,配上一點點花椒油、紅油、陳醋、土雞精、白糖。
這是小萍兒分心二用,用血氣操控片刻,就準備妥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