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因此,此刻見顧恪難得地要出手寫下“大作”,秋霜分外期待。
顧恪自是無所謂,他又不是靠寫字混飯吃的,寫再醜那也叫個性。
拿起順手帶來的竹片,蘸上墨水,刷刷刷在上面運筆如飛,不過片刻功夫就寫出一條十來字。
一旁圍觀“大作”的秋露瞪大雙眼,頗像條死魚,嘴巴也不知不覺間張得老大,硬生生被震住了。
天羅手在身,顧恪寫字速度飛快,片刻後就寫滿了數十條竹片,方才停手。
蹙眉拿著竹片和無名之筆,在兩者之間來回掃視,他不禁喃喃:“就這?”
竹片寫下的是很熟悉的農學,因為它分成很多部分,如澆水這種基礎只有三五百字。
若是黑煞掌這些武學,因為太詳盡,入門基礎都有上千字。
試驗而已,他當然不想費事。
結果寫完農學開頭的澆水基礎,他便知曉無名之筆的點睛效果了。
所謂點睛,取的就是畫龍點睛的意思。
他可以透過無名之筆,將自身的部分精神意念,灌注並存留在作品上,供他人學習觀摩。
比如他寫的農學澆水篇,別人拿去看了,便能得到他相關的感悟,快速理解。
說起來倒是與系統灌頂傳授武學類似,可其效果……太低了。
系統灌頂是百分百無死角無錯漏,只要是個正常人就能跟著練,見效很快。
點睛卻只是執筆者的個人感悟和經歷,錯誤疏漏在所難免。
更雞肋的是學習觀摩所得還很少,不會超過執筆者的兩成。
想到這裡,顧恪突然反應過來:等等,不對!是自己想岔了。
他這點農學水平也就能與普通農民相比,觀者得到兩成自是沒甚大用。
可要是秦大小姐和柏素清寫下自身對武學的感悟,給他這種武盲看呢?
這兩位可是武宗。
對武學的理解高度,相比接觸練武才一年的顧恪來說,絕對是高屋建瓴。
兩成,足以讓他腦瓜子開竅了。
想到此處,他臉上露出了笑容,站起身就想去找柏素清試試,就見旁邊秋露滿臉呆滯,瞪眼張嘴的模樣。
留意到她視線還在農學竹片上,他乾脆把竹片一把攏起,塞到她手上:“扔去廚房燒火吧。”說著邁步出了書房。
秋露本來震驚於他“驚人”的書法造詣,但竹片入手,低頭再看,腦中突然就湧進一股資訊。
各種澆水的心得體會彷彿是她親手實踐所得,突然覺得澆水好像也不難了似的。
等等,我為何會想到澆水。她不由愣住:剛才我不還在想先生的字為何如此……骨骼清奇麼?怎地會對除草深有體會的。
她的視線落在竹片上,那“澆水心得”再次進入腦海。
秋露隱約明白了,眼中陡然放出光芒:“原來如此,原來如此!先生是在傳我種地的學問。”
她想起顧恪曾經隨口說過,世事洞明皆學問,種田幹活自然也有學問。
當時聽見,她便覺極有道理,此刻更是豁然開朗:“先生仙法果然玄妙,竟能憑字傳藝。”
感嘆片刻,秋露便拿著十數條竹片,找好姐妹冬煙分享去了。
誰讓這裡就她和冬煙種田手藝最差呢,先生肯定是想讓她們好好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