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人,你說陳夢球膽小怕事,可本王看來,他膽子很大了。
別的本王都可以忍,他甚至可以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抨擊本王的文章。
但本王無法容忍他勾結滿清。
沒錯,滿清如果執掌天下,一定會開科取士,這對天下讀書人極為友好。
也難怪這些讀書人支援滿清。
可是陳大人,你相信嗎?儒家這一套如果再在華夏大地持續下去。
如果我們再用科舉去錄取大量八股文高手入仕。
而不是去發展基礎科學,去發明創造,提高生產力。
華夏這個民族,將遭逢史無前例的劫難。看書喇
你信嗎?”
陳永華看著手上的信紙,久久沉默。
他終於知道自己兒子為什麼被處決了。
如此重罪,鄭克均只是將他斬首,已經太便宜他了。
就好像當初效忠鄭經時,陳永華願意帶著兒子女兒站上城頭赴死一樣,此時對於陳夢球的死,除了傷心,再也沒有別的怨懟。
至於鄭克均說的話。
陳永華有太深的體會。
先不說在臺灣時,陳永華就主掌工部,知道槍炮的威力。
就拿在福建當佈政來說,化肥提高的糧食產量,讓陳永華震驚。
這對華夏來說,是跨時代的飛躍。
隨著糧食的猛增,人口必然暴漲,華夏將進入一個新紀元。
可要不是發展科學,推進工業,哪來的化肥?
如果不是重商,又哪有錢去發展科學,推進工業?
陳永華是一個極具智慧的大臣,這些道理他全都懂。
所以鄭克均的路是對的,而自己兒子,說輕了是書生之見,說重了,是禍國殃民。
“所以本王招陳大人進京,不是為了問罪,而是為了給陳大人闡明緣由。
本王一定不希望陳大人心中有心結。
如果陳大人因為陳夢球的事,導致身體出了問題,本王會愧疚終生。”
“逆子勾結異族,參與反叛,罪有應得。
燕王能將屍首送回陳家安葬,已是王恩浩蕩,陳永華絕不敢怪責燕王。”
鄭克均點點頭。
“陳大人,我加封你為太傅,調臺灣提督,執掌臺南,臺北兩城,李寶,曹操輔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