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央點頭。
“夫君的智慧,天下難有人及。貞央就是這個意思。
在華夏,不講政治,什麼事也辦不成。
夫君想想看,您廢除科舉,得罪了天下讀書人。
別說北方還有個滿清,讀書人會更多地投效清廷。
讀書人雖然嘴裡全是民族大義,卻將有奶就是娘演繹得淋漓盡致。
滿清大軍南下,投降最快的就是讀書人,山東的孔家,是投降最徹底的。
所以這些滿嘴禮義廉恥的東西,投效滿清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
何況就算是在黃河以南,讀書人對夫君不滿,又有一個小皇帝在位,夫君覺得他們會怎麼想?”
“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歸政小皇帝,甚至不惜把本督弄死。”
“沒錯,這便是政治。
到時候他們擁立小皇帝,還會把夫君定為國賊,他們成為復興大明的忠臣。
後世史書也會記錄,夫君權臣當道,政治昏暗,皇帝形同傀儡。
最後由一群忠肝義膽的讀書人,勇除權奸,讓大明重見光明。
那夫君就被永生永世釘在恥辱柱上了。
可誰能想到光輝照耀下的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且阻礙了華夏改天換地的發展?
不會有人這樣想的,後世人都只會相信讀書人筆下的史書。
所以夫君,在華夏,政治不能不講,否則不只是國滅身死那麼簡單,甚至會遺臭萬年。”
貞央的話,讓鄭克均久久沉默。
“所以,貞央要我怎麼做?”
“想辦法,讓小皇帝死於風寒,同時實行四書五經和科技的雙舉制。
科技人才走科技這條路,最高成就如沈括,宋士慧,宋士意,梅文鼎……也可以封侯拜爵。
研讀四書五經者,可以科舉入仕,為官為相。”
“然後就成了一堆研讀四書五經的人,指揮一群學習科學技術的人?”
鄭克均訕笑著搖頭:“貞央,相信我,這是不行的。
真要這樣做,大明會成為一個笑話國家,到處都是外行指揮內行。
各行各業,都是政治優先,情商優先,拉關係鑽營優先,富二代權二代優先。
如此社會,科技能取得大發展才怪。”
“可是作為君王,維持統治才是第一要務,強國強軍,不也是為了統治服務嗎?
如果統治都動搖了,強國強軍,又有何用?”
鄭克均低頭思索了很久,不得不說,貞央說的都是肺腑之言,也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