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五三章 平叛
楊廣登基的影響,當然是巨大的,也是招致了很多人不滿的。
不喜歡楊廣的一定是豪門大戶、文武公卿居多,其中尤以山東、河北之地的人最不喜歡。
畢竟從楊廣此前的一系列的行為,做的一大堆的事情,早就可以判斷出來,楊廣明白了他當皇帝的職責,找到了他的歷史使命,就是幹山東、河北的的豪門大戶。
而楊廣又相對來說比較年輕,成長過程又很順遂,沒有楊堅的養氣懷柔的功力,所以雖然同楊堅的目標一樣,但是行事的風格定然是不同的。毫無疑問的會更加的直接很多。
這是豪門大戶共有的認識。
尤其楊廣手下還有個忠心耿耿的,十分能打的戰將,有過彪炳戰績的統帥,丹陽郡公王言。這也是大戶們必須要考慮到的重要因素。
因為王言十餘年來忠心耿耿的追隨楊廣,在楊廣上位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是楊廣一大票手下之中,功勞最大的一個人。
如今楊廣上位,那麼大戶們對於王言長久以來的壓制,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楊廣畢竟是皇帝,他一意孤行,旁邊還有王言拿著刀子,誰敢有不同的意見?何況王言跟隨楊廣十餘年,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楊廣不給王言安排個好位置,忠誠於楊廣的旁人又該如何看待?
王言有多牛逼就不用贅述了,在那一天晚上,王言拿著楊廣寫的假聖旨,以及楊廣的私人信函,單槍匹馬的鎮壓了大興城內外的軍隊,並且取得了指揮權。
如此大事,從頭到尾,大興的軍隊沒有一點兒亂子傳出來,這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
所以豪門大戶們,以及文武公卿們,是不服也要服,服了更要服。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那麼一小撮人不服,就是楊廣的一大堆在外鎮守的兄弟們。蜀王楊秀,漢王楊諒,這兩個楊廣的好弟弟都不服氣。
原本只有楊諒造反了,楊秀則是在這一年被楊堅叫回了大興軟禁。
然而現在情況變了,因為事情太多,而且勢力太大,楊廣其實沒什麼危機感,對於好兄弟們的事情沒有那麼關注,雖然手下的人沒事兒總也會使使壞,但沒有那麼使勁。所以楊秀還很好,在蜀地很瀟灑。
楊諒雖然先前跟高句麗打沒幹過人家,但是後來滅突厥之時,也還是沾了不少光的,在幷州也很瀟灑。
除了這二人,還有其他的一些宗室以及地方的大員等等,不是很服氣。
不過該來的地方大員都來了,因為公務不能來的也都上書說明了原因,只有楊諒、楊秀這倆人很有膽量,半路聽說了楊堅駕崩、楊廣登基的訊息以後,直接調轉馬頭跑回了自己的封地去。
這很顯然,就是要造反了。
但是在他們沒反之前,楊廣不能動,否則就成了他逼反兩個親弟弟了。所以在知道了兩個好弟弟半路折返回了封地以後,楊廣下旨申斥,要他們給一個明確的交代。
“你們說說,朕這兩個兄弟啊,最會給朕找麻煩。你們說,怎麼辦啊?”楊廣無奈的看著擬好的詔書,對旁邊跪坐喝茶的一堆人說話。
宇文化及最先開口:“陛下,臣以為當早做準備,雖不能落得逼反二王的罵名,卻要先點好兵馬,備好軍資,到時二王高舉反旗,我等也不至於倉促應對。”
“是,陛下,臣以為宇文化及所言極是。”見楊廣看了過來,楊素點頭附和。
他有點兒後悔支援楊廣了,因為楊廣上位以後,跟上位之前相比起來,簡直是劇變。
楊廣點了點頭,隨即看著絲毫沒有規矩的盤腿坐在那裡,喝茶水吃糕點的某人。
“王言,你說說。”
“某家可往幷州平叛,只需一千精騎便可,漢王所領叛軍旦夕可平。”王言沒看法,直接說行動。
楊廣很滿意,於是繼續問道:“蜀王呢?”
王言端著他搞出來而風靡起來的蓋碗喝茶水,目光在場中掃視了一圈,最後落在了楊素的身上。
“楊公成名已久,老成持重,隨先帝立國有功,又滅陳、破突厥,平蜀地反叛之事,舍楊公還有何人能擔此重任?”
“丹陽公怎地不去?”楊素反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