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純仁看著王巨,王巨笑盈盈的。
我,我,我……
突然醒悟過來的範純仁這一刻很悲催。
範純仁只好說:“太保,以和為貴吧。”
不過他心中也在納悶兒,王巨以前說那些,還說了其他的,不是呂夷簡軟弱,就算軟弱,也不能全怪呂夷簡。
當時西北不是無將,有將,張亢打了幾次大勝仗後,冷處理了。
種世衡放在邊境,一直無用武之地,只使了一次反間計。
好水川之戰時,狄青擱在涇州憋悶氣了。
更不是無兵,看看好水川與三川口宋朝兵士表現吧,特別是好水川,所有人都戰死了,有幾個士兵投降!
整個宋朝籠罩在軍中有一範有一韓之下了,事實上……
在這幾個君子光輝籠罩下,似乎宋朝無兵無將,屢戰屢敗,這種情況下,呂夷簡如何能強硬得起來?
趙頊聽了這深層次分析後,不停地唏噓。
但也說明了王巨的理智,現在範純仁為二號首相,知道得更多。
王巨不是害怕遼國,但他的想法是最好不要招惹遼國,才能順利又輕鬆地拿下西夏。拿下西夏後,宋朝不用兩面開戰,一旦恢復過來,那麼再也不用畏懼遼國了。
不過在這之前,也不能軟弱,越是軟弱,遼國反而以為宋朝好欺負,可也不能太過強硬,太過強硬了,遼國也有血性的,則會有意外發生,所以王巨雖然暗中做了許多佈置,比如前線換了許多能打的將領佈防,還有高麗遼東那邊的計謀,不過明面上做了許多兼讓,比如這個雜糧。
但王巨今天表現有些強硬了,過份強硬了。
可當著這麼多大臣的面,當著兩國使者的面,範純仁又不好問出來。
“以和為貴吧,呵呵,那就以和為貴吧。”王巨說了一句,坐下,再也沒有說話,這讓範純仁更加鬱悶。
…………
幾個宰相陸續來到延和殿便殿,也就是趙頊時常召集少數大臣議事的地方。
不過時間有點兒不對,這才是大年初八呢。
他們進了殿,看到了一個人,那就是王巨。
“諸卿,坐。”趙頊道。
大夥陸續坐下,趙頊用眼光向王巨示意。
王巨站了起來,道:“陛下,諸公,去年我帶著殿下出去,被百姓發現,引來許多彈劾,按照制度這是不對的,但我出發點卻是不錯。”
他將那天的來龍去脈又說了一遍,當然,那天王巨不是想趙佣提撥載培一個“大將軍”,而是透過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趙佣夢想越大,想實現的難度也就有多大,這只是一個大將軍呢,如果想做一個好皇帝,得要付出多少努力?
但王巨說的不是這個,說完后王巨道:“其實胸懷大志的另一個詞則是好高騖遠,知足常樂的另一詞則是不思進取……不過兩者卻是不同的。就象我如果怕麻煩,呆在彼岸不回來,那不叫知足常樂,而叫不思進取。或如趙括,認為他的才華勝過了廉頗,那則是好高騖遠。”
後面的王巨說得有些傲氣,不過憑藉他如今的作為,也沒有人排斥。
“區別就是在必須認清楚自己的才能,然後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才能低下者安守本位,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樂。才華橫溢者,又恰逢明主,那就要主動展示才華,這才是真正的胸懷大志。”
“問題是想認清楚別人很難很難,即便有諸葛亮的才能,還用錯了馬謖。但認清自己比認清別人更難!”
“人是如此了,放在國家上,身在局內,想認清國家的長處與短處,會更加的困難。”
“知己知彼?”範純仁問。
“差不多吧,實際上大道萬千,殊途同歸,不管什麼傢什麼教,發展到最後,基本是相同的,比如儒家中的真正中庸,易經裡的爻變,道家太極圖的魚點,所講述的道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得根據不同的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否則隨著環境與時間的發展,再好的法令,都會惡化。不過這個因時調節,很難很難,還是用諸葛亮來比喻,他一次次的北伐,都沒有成功,也是沒有完全認清魏蜀兩國實力的一種表現。自古以來,能做到真正認清國家的情況,並沒有多少大臣,這些人都成了千古良臣。”
還是有的,就象張良,建議劉邦約法三章。
諸葛亮隆中對也算上半個。
朱升向朱元璋提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但這樣的大臣太少太少了。
“這才是第一道難關,下面還有一道更難的關卡,那就是認清了,如何卻矯正!”
“陛下,諸公,我曾不自量力地思考過我朝的長處短處,長處就是富裕,安定,短處有三。最大的短處就是軍事,儘管拿下大理、交趾與河湟,接下來還有西夏,但不能做常例,因為這幾國與我朝遠不能與我朝相比,只要用對了策略,就可以拿下。但與同等力量的遼國,臣則沒有多大把握。如果換成漢唐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