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開始時,是很困難的。
不要以為彼岸執行了,彼岸正式執行的時間也不長,而且兩處情況各自不相同。在彼岸,王巨下一道命令,誰敢不從?那象在宋朝這般艱辛。
張商英又說道:“我擔心的就是京東路一些地區。京東路一向金銀價比較高,雖因太保下令,各地區取消金銀進城稅務,南北金銀價懸差減少,不過京城路金價與銀價仍比其他地區要高很多。所以一些商賈刻意持著錢帛兌現絹交,再到京東路的行務兌現金銀。有的行務金銀本金儲量已經減半……但從市面上還沒有看出金銀價有巨大的波動。”
但也是一個不好的徵兆。
不要以為僅是京東路,如果出現反覆兌現的情況,說不定這些準備的本金金銀,僅是京城路就會被消耗一半。
如果那樣。銀行司就兇險了。
王巨沉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另一名堂吏則說道:“太保,以小的之見,何不將金銀絹交與銅幣一起聯絡在一起。不然眼下有麻煩,明年還有麻煩。”
“明年會有什麼麻煩?”
“明年各行務兌現絹交。可是絹交與金銀聯絡的,各地金銀價有著差異,就象現在京城英宗交相當於十五文錢,實際它就是十五文,那麼到時候兌現借貸怎麼辦?”
這似乎也是一個問題。
如今各州行務是沒有兌現業務的,要麼負責絹交與金銀或匯票之間的兌現,但不接辦用錢帛兌現絹交的業務。
然而也不代表著他們會清閒著。
在這幾個月內,必須要熟悉銀行司的運作。不僅有彼岸過來的經濟人講授,宋朝這邊的官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畢竟兩邊情況不一樣。
也不能說宋朝這邊的官吏一無是處,多年的郵驛司與飛錢司,也磨礪了一些人才。
如果是好的意見,還可以反饋到銀行司來,也就是反饋到張商英手中,再由張商英根據情況,或者與王巨協商,增置於全國各個行務的規章制度裡面。
經過這幾個月培訓。明年正式開業後,就不會出現大的失誤。
另外一條,就是辨別金銀。
嗯……它同樣重要。
銀行司用金銀做本金。但這個本金是隨時可以兌現的,大不了銀行司與各行務,多收一些手續費用。
一旦落實,信譽能維持住,即便是這個手續費,商賈也不願意交的,反正是貨幣了,並且是容易攜帶的貨幣,何必非要換成金銀?
但肯定有少數商賈不放心。或者朝廷有了重大變動,讓大家擔心。那麼就會換成金銀,帶回家中。
可這些金銀有兩個去處。第一個去處是立即鑄成金銀器,銀行司擔心的就是這一點,一旦鑄成金銀器,再也收不回來了。
還有一個,就是收藏,或者當成準貨幣流通,對於這一條,銀行司並不會排斥,不過為了銀行司與行務本金充足,因此王鉅製訂了那個兌現手續費,兌金銀回去,則徵收百分之三的手續費。如果將金銀重新帶到銀行司換成交子,則可以返還百分之一五的獎勵。
但這個獎勵只是針對金銀司流通出去的官方金條銀條。因此這個手續費就很微妙了,僅是百分之一點的利潤,鑄成金條與銀條需要一定的成本,並且還要偽冒朝廷的印章,憑這一條就是死罪了。
那麼就杜絕了私人偽鑄金條與銀條。
然而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金夾銅,銀夾錫,如果偽造得當,就會給朝廷帶來沉重的損失。
因此必須培養甄別金銀純度的高手。
如果有偽造的官鑄金條銀條,一旦發現,可以當場抓捕,即便與使用人無關,也可以一步步順藤摸瓜抓到真兇。
同時各行務貼出公告,朝廷准許這些金條銀條流通,但各商賈須得小心,防止賊人偽造。為什麼只提醒商賈,想一想,僅是一根銀條就達到十兩重,相當於二十新貫,一萬餘人民幣。
難道用二十新貫去買一個饅頭?人家也不收啊。因此即便金條銀條流通,只是在中大型商貿中流通。
這是眼下各行務的情況,但到明年就不一樣了,大規模的兌現,存貸。
存還好一點,特別是貸與還貸,百姓歸還錢帛糧,但這些是與銅幣掛鉤的,然而各地絹交價值不一樣,如果絹交價高者,強行百姓償還絹交,百姓怨苦,如果絹交價低者,強行百姓償還錢帛,百姓又怨苦。或者反過來,銀行司虧損。而且還會導致各行務產生混亂,一旦混亂,貪汙做假賬等情況會一起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