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商稅所得。包括王巨帶動新增加的商稅,也才一千萬貫。
這樣相比較就嚇人了。
但沒有完,王巨繼續說道:“並且諸海商們為了繁榮彼岸經濟。才開始時對彼岸各個行業實行了免稅一到三年的政策,現在彼岸內部的各個行業,有八成以上還沒有正式徵稅。因此未來三年時間內,彼岸的商稅可能翻上一番。”
蔡確關心地問:“稅率幾何?”
“他們搬抄我朝稅率的,並無二樣。區別之處,則是真正的齊商稅。所以若不是彼岸土著人的威脅,還有一些水土不服,可以說彼岸的百姓,與我朝普通百姓相比。他們是生活在天堂裡。”
這就是彼岸的一個最重要的作用。
與宋朝相比,整個地球上的國家都只能算是蠻夷。不開化的國度。
因此無論怎麼去做,都沒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對照。
但現在就有了。
這就是最好的反駁。
不過這次反駁。只是暫時的壓制,就連京城各市坊,都開始有些風言風語。
韓韞感慨地說:“這就是輿論啊。”
“不僅是輿論,還是大家的認知。”
所以王巨在橫渠配合張載修著完善了關學。
這個認知真的很重要,就象古代對商殃的評價,褒的一面很少很少,多是貶的一面。為何,司馬遷是也。
太祖看了十七遍資治通鑑,於是多次無嘗援助友邦。
有人說我也看過了,但你有那能力耐心才情深入地看進去了嗎?恐怕連那大段的臣光曰都不會去看吧。
看了那麼多遍,又看進去了,那麼會多少受它的影響,包括司馬光對權謀、歷代興亡的認知。
程氏儒學影響了朱熹,朱熹儒學影響了明清,因此產生了多大的變化?
同樣,這種認知也影響著輿論。
不過知道了王巨計劃,韓韞也沒有擔心。
繼續著……
但這件事非是發生在京城,而是在密州。
王巨一直擔心著漢人留戀家園故土,也不能說不對,但也不完全對。如後來的打工潮,如果京城戶口放開,相信一半人會選擇遷離家園,去帝都生活。
之所以古代百姓不願意遷徙,原因很簡單,大多生活在封閉的環境裡,因此不瞭解異地他鄉的情況,那麼對異地就會產生畏懼。所以唐初多次遷徙百姓到寬鄉,百姓卻不願意配合。
然而武則天遷都洛陽後,許多關中百姓自發地去中原了,於是洛陽一帶人煙迅速稠密起來。
現在也一樣,隨著郵驛司的設立,書信得以往來,甚至許多人還匯錢帛給故鄉的親人親戚,張行觀又刻意安排了許多百姓,親自回來現身說法。
再加上赤貧百姓真的多啊。
連飯都吃不飽了,彼岸又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所在,還會留戀家園嗎?
再加上官府不再阻攔了,又是夏麥還未熟,鬧春荒的時季,因此大量百姓開始湧向幾大港口。
但與前兩次不同。第一次大規模遷徙乃是前所未有的旱災,第二次是官府主持,這次無災又無官府主持。因此一些欠下高利貸的百姓,也偷偷模模地連夜逃向幾個港口。
於是事兒來了。百姓投奔你們,我們沒權利反對,這是朝廷准許的。然而這些百姓還欠我們高利貸呢,得償還給我們吧。
一些大戶派來僕役,找人抓人。
開始時,幾個管事沒有干涉。然而這一抓,避免不了發生許多悽慘的事,甚至當場捆綁起來。打得死去活來。
這些管事現在生活變好了,可以前同樣多是貧困人家出身,看不下去了,便悄悄對臨時安置的百姓傳話,你們那一個欠了主家的高利貸,立即上船,當然,在船上活動空間有限,甚至都不敢上甲板,而船又不會馬上返航。這意味著得受好幾個月的罪,可總比抓回去強吧。
這些百姓便上了船,一些主戶要上船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