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陛下,想要治理不是不可能,但太難太難了。”
想要治理黃河,只有一個辦法,引黃入濟。
但不僅是這四個字,黃河枯水時水流量幾乎只是濟水的兩倍,然而汛期可能是濟水的十幾倍。如果簡單的引黃入濟,十幾倍的水流量注入濟水,那就是一場災難。況且以黃河的積沙,不用幾十年時光,濟水也會成為地上河了。
所以想要引黃入濟,必須還有相關的措施。
一是設定相關的縷堤、月堤、遙堤、格堤、撐堤。
月堤是放在堤壩後面做為第二道防線的,撐堤是加固一些陡峭堤壩的,月堤是在一些關健堤壩的壩外,構建半月形堤壩,以備萬一的,其性質與縷堤格堤差不多。
不過縷堤與格堤則有著明確性的目的,束水衝沙!
然而與黃河不同,黃河有著多年的積沙,枯水時挖一控,一道道格堤縷堤就出來了,想在濟水河畔構建大量的格堤縷堤,並且不讓汛水沖走,將會無比的困難。
說白了,那就得用一貫又一貫的錢帛往下堆。
僅是這樣還不夠的,必須拓寬濟水,否則在汛期,還會多次決堤。
但這個拓寬濟水不可能將濟水拓寬到長江那樣的寬度,那樣兩岸的百姓還不得拼命?
拓寬的寬度有限,那麼就要分水。
挖一道運河,建設一些大型蓄沙池,陡門,從南北尋找合適的河流,重新拓寬,枯水關上陡門,加大濟水水流量,用來衝沙。汛期開啟陡門,用來分擔水流。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好了,又要堆下無數錢帛了。
但還是不夠。
必須在黃河各條支流設定禁耕區與禁牧區,廣植草木,用來保護水土。
然後再設定大量洩洪水庫,就象王巨在鄭白渠所做的那樣,從上游引來河水,注入一些低窪的山溝裡,四周圈上堤壩,汛期蓄水分水,枯水時用來灌溉。
這個難度並不高,而且黃河各條支援如南北洛水、渭涇、汾水的中上游地區,都有大量類似的地形做洩洪水庫。
然而看似不難,其實它才是最難的。
黃河下游的低窪區則是苦逼區,與前些年的洩洪區不同,河水進入洩洪區後,是靜止不動或者是很緩慢流動的,因此大量泥沙積澱下來,變為良田。但非是人力所為的低窪區,往往河水一旦氾濫,低窪區的水流是在迅速流動的,不是積澱泥沙,而是在迅速搜刮上面的浮泥,沙積澱下來了,泥卻搜刮走了,隨著河水注入到各入海口了。
所以這些低窪區往往成了惡劣的鹽鹼地。
但在這些支流中上游地區情況要好一點,特別是這些山溝,往往成為當地百姓最重要的種植區。
朝廷設定的洩洪水庫少了不管用,如果設立多了,將會涉及到無數百姓的未來,它非是以前的洩洪區,兩年時光的損失,然後變成良田了。這個設立,將是永遠的水庫。
周邊百姓開心了,可是牽涉到的百姓會怎麼樣想?若是少,朝廷想辦法補助安置就是了。但這麼多百姓朝廷如何補助安置,弄不好就出現大亂子。特別是現在宋朝人煙稠密,往往動一條山溝,就會涉及到幾十戶幾百戶的百姓。不要說移民,赤貧戶可以遷徙動員,但四等以上戶北方百姓,誰願意去陌生的海外或者酷熱的南方?
因此看上去簡單,實際是一個無解之題。
“如果朝廷能做到,可以保黃河數百年無憂,然而太難做到了。比如程昉……”
戲肉來了,許多大臣心裡想到。(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