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臣還沒有想清楚,時機也不對,第一條時機成熟了,國庫充盈。”
“國庫充盈?”
“王公,打一個比喻,如果一個家有百頃良田的人向你借一千貫錢,你放不放心?如果一個五等戶向你借一千貫錢,你放不放心?”
“青苗法也是如此。”孫固道。
五等戶想借青苗貸救急,許多官府不情不願,就是借了,還要五等戶找人擔保。三等以上戶不借還不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王巨可不想陷入青苗法對錯爭執,立即說:“第二個時機便是它是真正的新事物,沒有前例可依,特別是種種管理人才與相關的制度,慶州實際只是臣當初為了驗證自己想法的試驗。不過這個問題也在漸漸解決,如郵驛司與飛錢司的運轉,也是在磨練相關人才的過程。”
“第三個時機便是充足的錢幣。”
“這樣就可以民不加賦而國自用?”呂公著懷疑地問。
“呂公,我在慶州時官府有多少錢帛可供我挪用?當然,必須還要準備一些錢幣的,它們是撬扛,沒有這個撬扛,就無法實施。”
幾人有些明白了。難怪說第一個時機便是國庫必須充盈,不充盈,老百姓如何相信哉?不過再想。又想不明白了,於是又一起望著王巨。
“我也沒有想清楚。你們不要問我……”王巨攤手道:“但無論怎麼去想,這三個條件是關健的前提。”
“錢幣問題真的很難解決啊。”
“所以臣帶了銀子,陛下,請看這些朱抄,臣用兩千兩銀子試驗,到了漢中,就只剩下四百餘兩了。”
“朕聽明白你意思了,不過想取消金銀進城稅務。用金銀增加錢幣。”
“正是。”
“但國家缺少銅幣,更缺少金銀。”
“是如此,特別是銀子,每年都要送遼國與西夏那麼多白銀,雖然有一部分流通回來,但沒有全部流通回來,再加上百姓金銀器消耗的增加,一部分又向海外流通,所以我朝金銀越來越缺乏。不過也可以解決。”
“如何解決?”
“可以分成三步解決,第一步臣正在解決。但第二步與第三步就要陛下來解決了。”
“說一說。”
“倭奴國地形易產金銀,”王巨又解釋了一句:“火山地形,因此臣已暗中派人帶著工匠。前去倭奴國尋找金銀礦。又鼓勵著海商增加與倭奴國的貿易。因此只要尋找到了大量金銀礦,便可以利用貿易換到我朝流通。”
實際論金礦儲藏量最高的不是倭國,而是南非與中北美洲,也就是後世的美國與加勒比海南邊諸國。但對於現在的宋朝,太遙遠了。
銀礦儲藏量同樣不是倭國最高,還是在中北美洲。
但與中北美洲的礦藏相比,倭國離宋朝近,這是最大的優勢,另外都是淺礦。利於在這個技術落後時代開採,因此開著開著。最後倭國境內幾乎看不到什麼金銀礦……全挖光了。
所以王巨將重心放在了倭國。
“倭奴有這麼多儲銀?”蔡確懷疑地問。
王巨並沒有解釋清楚,但大約是什麼想法。幾個宋朝頂級大佬都能意會了,這是撬動整個宋朝經濟的大措施,不然王巨也不可能說一年能盈利二千多萬貫了。
想法是不錯,可這個撬棍得足夠粗,足夠硬……
那麼所需的銀兩不是幾十萬兩,也不是幾百萬兩,可能以千萬兩計算,那樣再搭配銅幣與交子,理論上這項舉措就能落實了。即便變法派,蔡確也不想天天吵吵鬧鬧。
然而倭奴國有這麼多銀子麼?
其實中國也是一個金銀大國,比倭國的儲藏量只高不低,只是以現在的技術難以開採。看看現在宋朝滿世界地尋礦,又得到多少銀子?想一想宋朝一年出產多少銀子吧,低的時候一年只有幾萬兩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