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有學問的人,呂惠卿臉色立即變得難堪,然後在心中說,我忍,我忍。
當然,不能憑藉這兩條定王安國的罪。不過還有一件事,鄭俠上了流民圖後,王安國在街上遇到他問,君可謂獨立不懼。然後互相吹捧一頓。
好了,你王安國也是鄭俠的同黨。
其實這件事還不止那麼簡單,馮京是誰的女婿,富弼。富弼現在哪兒,洛陽。洛陽有些什麼人,富弼,司馬光,王拱辰,神棍邵雍,後來文彥博也到了洛陽,又陸續有劉幾,席汝言,王尚恭,趙丙,馮行幾,楚建中,王慎言,張問,張燾等人加入,組織了鼎鼎大名的洛陽十三耆老會。
可能後面幾個人後人不大清楚,但在現在的宋朝,都是有名望的老臣。
也就是這些老人們,沒有事做,天天聚在一起哀嘆國家變法帶來的危害,或者吟風弄月,互相吹捧。吹著吹著,將司馬光吹上位了。
呂惠卿想了想洛陽那塊,還是啃不動啊。
於是便處理了,幾個人或外放,或看管,最重的是鄭俠,放於汀州看管。
但是呂惠卿這一招很管用,朝野內外,立即鴉雀無聲。
所以說惡人……還須惡人磨。
然而呂惠卿隨著就犯下了兩個嚴重性的錯誤……
隨後朝廷又撥出十五萬石米賑河北災民。
不是數量少,是撥不出來更多糧食。
就在這時候,蘇東坡又上了一奏。
泉州海商們配合官兵將糧食搬上庫倉,官府也開始粥濟百姓。也不是象那些個大糧商所說的那樣,天天只賑稀粥,還有一些白米飯的。而且海商們又帶來了一些醃製的羊肉豬肉,大蘇是浪漫主義者,這種人寫文章往往富有想像力,做官未必很合適,因為他們有時候能將幻想與現實混雜在一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但大蘇也不是貪官,這一條不能否認。
已經出了事,大蘇不敢再慢怠,時常過來親自監督。
這些肉數量雖少,但在大蘇監督下,也到了災民嘴中。那還說什麼呢。
至少有的吃,不會餓死了。
海船繼續停泊,要等季風調轉,才能南下。
但不能放空船回去,因此這些海商們在採購貨物。
看到災民可憐,加上船多。採購的商貨數量大,海商們有意地讓災民用工代賑方式,讓他們幫忙。或替其運輸,或替其做其他的雜事。然後支付一些薪水。
兩相配合,湧過來的災民雖多,也就安定下來了。
不過這樣一來,船上的水手與災民也時常打交道了,有時候互相說說話,特別對遙遠的海外,這些災民也好奇,便再三的詢問。於是漸漸便得知海外還有一片樂土。
至於家中有一些耕地的百姓不會動心。大災嘛,早晚得過去的,況且從夏天開始,也漸漸落雨了。當然,災情卻在持續著,畢竟這時候落雨,秋收也泡湯了。只能熬到秋天,回去搶種一季冬小麥,直到明年夏天,他們才會有生機。但有了生機。何必去海外?
雖然他們也感謝這些海商的義舉。
不過這些災民中還有許多貧困百姓,沒有災情,他們生活照樣貧困。
這些人便動了心。然後央求。
海商們不敢做主,這裡是河北京畿東路,國家的重心所在,非是在福建路,若是大規模遷徙百姓,會很麻煩的。但耐不住央請的百姓多,便找到大蘇商議。
大蘇也不敢做主,但他不能說我不同意,若是讓這幾十萬災民恨上自己。那會很悲催的。於是說,我上報朝廷吧。
趙頊看到奏摺。也感到為難。
在他未登基前,王巨刻意就說過。宋朝危機很多,但最大的危機便是人口危機。天寶初三百萬戶那不能算,因為許多地方還未統一呢。到了太平興國五年,那時河東路收回,宋朝也發展了二十年時光,戶數達到了六百幾十萬戶。到了趙頊即位時,僅是統計在戶冊上的戶數就達到了一千四百餘萬戶。在史上,到了元佑元年,僅過了二十三年光景,戶數就激增到了一千七百九十多萬戶。如果沒有王巨的遷徙,僅是向南方遷徙,以及鄭白渠帶來的糧食增產,還有提前對江東圩的重視,那麼在這個時空,可能到了元佑年間,戶數能激增到一千八百五十萬戶以上。
當然,趙頊也知道人口在迅速增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