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勵精圖治,決心變法,但臣在京城,也會聽,也會看,並且是作為旁觀者,旁觀者清,陛下若是模糊不清楚的地方,照樣隨時召臣相詢,臣依會知無不言。在不在條例司,又有何區別?”
“那麼青苗法……”
“陛下,青苗法一旦執行,就是斂民之策,然而現在沒有執行,臣也不大清楚。執行後,臣會讓家中傔人們風聞,到時候上書給陛下。”
趙頊默然,不能說王巨說得沒理,好與不好,必須實施了才能知道,現在全部在瞎想呢。
“朕也不是斂民……”
“陛下,權宜之策,不斂不行,但斂沒關係,貧困百姓最好不能斂了。”王巨道。真若斂豪強,還好一點,實際反對者之所以反對的,就是斂到豪強身上了。但道義不會失去多少。然而王安石斂瘋掉了,貧困戶也照樣斂,這才讓反對者佔據了道義。
“不能用斂!”趙頊惱了。
就斂吧,也要道貌岸然,直接說斂,豈不是風波更大。
那麼就不提斂吧,王巨又道:“臣再說一件事,河北又河決了,不過西夏那邊風調雨順,不得不備,況且王韶那邊也不會拖很久。還有,臣之前獻的那個策子效果究竟如何,也要驗證。”
這是前年王巨在校書時,對他的三策進行的補充說明。
然而這道補充,卻又給趙頊帶來了壓力。
淤田是開始,這個沒變,並且開封黃河邊有足夠多的低產瘦地落實淤田,也足以安排大量禁兵過來屯種。地理位置也好,它們都在黃河邊,也就是開封的北面,然而宋朝立都於開封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原地帶,無險可守,防的就是北面的遊牧民族。
但真的金人南下,又有什麼關係呢?這與趙頊不準王巨再提斂財一樣,掩耳盜鈴,自己欺騙自己吧。
最少能讓大家心安一點,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反過來說,再不改,金人南下,禁兵全在京城,又能派上什麼用場?一樣!
王巨隨後又補充了一點,禁兵收入這些年是增加了一小部分,但增加的遠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因此每名禁兵遷於城外,每月增加五百文軍餉。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一是增加禁兵收入,二是鼓勵禁兵出城。
出城後隨後安置,不會給多少耕地,因為禁兵大半時間在輪戍,就是給了,多半也會租佃給了普通百姓。但會分一點,讓禁兵妻子家人植桑種麻。
若是有一些活計,比如三司將要經營棉花製品了,這些棉被卻需要在北方加工的,那麼可以“外包”給禁兵的家屬,用此再次增加他們的收入。
家人無憂後,禁兵士氣必會增加。那麼可以進行第二步裁兵了,但裁的過程中卻是增,於河北河東弓箭、荊南夔峽兩廣土兵中廣挑邊軍,最終讓戰鬥軍種保持在禁兵四十五萬,邊軍三十萬。幹依然強大,但那樣,從南到北各方都有了一些機動的兵力,第一時間內控制不測局勢,整個宋軍整體戰鬥力也會大幅度上升。
廂兵的未提,免役法還未出來的呢,若是與免役法搭配,也可以大幅度裁減廂兵。
實際王巨說的第二波裁兵與小蘇想的大有所不同,它不是裁減冗兵為主,而是為了強軍,強大國家實力。
可以還會節約一些費用,但節約得有限。若是不裁減廂兵,甚至只能說持平。
還有就是淘汰官員,這個太難了,比如裁減恩蔭,過去很久了,然而大臣時不時拿出它來說事。理論上做好了,一年也能節約一千萬貫以上的支出。但象這樣發展下去,天知道那會是在二十年還是三十年之後。
節約浮費不錯,可宗室子弟卻在迅速增加中,無論怎麼節約,它以後都會逐步增漲。
也就是說節流,幾乎做到了極限。
沒辦法,還是在所謂的“開源”上打主意。
王巨說的就是這個,禁兵支出減少,收入增加後,會產生什麼變化,鄭白渠保捷軍將是最好的證明。不過有了士氣還不行的,必須要訓練,也要有器甲。
並且陝西未來可能不會平靜,馬上這些保捷軍就會派上用場,用實戰做出證明。
王巨繼續說道:“因此臣懇請陛下先於陝西路抽出一些錢帛,先不求鎧甲,但必須將武器裝備起來,對了,還有這個神臂弓。”
說到這裡,王巨眼前浮現出一幕,幾十營保捷軍一人一把神臂弓,那個殺傷力……(未完待續)
喜歡暗黑大宋請大家收藏:()暗黑大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