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唐朝安史之亂的原因比較明顯。宋朝的比較隱晦。包括自己,經歷了大順城之戰。這麼久才想明白。
不是河北河東百姓不能用,畢竟和平已久了。如果形成僵持戰,磨練十年下來,金人又不得南下了,但還沒有成長起來,金人已經攻破開封城。
再加上黃河的那個水在流,河北越來越平坦,這更利於金人南下。
想到這裡,他又重重說了一句:“陛下,禁兵放在京城圈養,已不堪重用了。但北方才是真正的強敵,若禁兵不堪用,北方又沒有及時組織起來一支強大的邊軍。萬一北方有事,河北平坦,我朝危矣,十之八九會變成第二個西晉,飄向南方,然後再亡國。這個問題比那個一億六千多萬更嚴重。”
“如你所說,禁兵向城外轉移,現在人煙稠密,往哪裡轉移?”
“臣與章質夫的那個策子,陛下有沒有看到?”
“看過,哦,朕知道了,你是說淤田?”
“陛下英明,正是淤田,京畿雖然人煙多,然有許多鹽鹼地,無人耕種,一旦洩水澱淤,許多貧瘠土地將會重新變成沃土。而且他們就在京城附近,而非是在邊境,一旦國家有事,有足夠的時間從容調到京城,拱衛京城安全。”
“燕雲不滅,京城永遠不能安全。”
王巨默然,明朝天子守國門,固然聽上去威風八面,吳起說江山在德不在險,也不無道理。但在這個冷兵器時代,地理環境當真不重要?
若數,能在崇禎身上找出若干缺點,可他與此時趙頊一樣,也急啊。至少他不算昏君吧,為什麼國家滅亡了?誰能保證個個人君德到不重視險的地步?
許久王巨才說道:“北虜強大,我朝還是一步步來吧。”
西夏都收拾不了,還燕雲呢。
“對了,你準備賣地籌款?”
“是有這個打算,一旦測量完了,臣就打算這麼辦,以便籌得更多的財帛。”
“不妥,缺錢,朕省出來。但不能賣,王巨,你知道嗎,真宗時,國家戶籍有地五百多萬頃,現如今只有兩百幾十萬頃。朕真不能想哪,一想連睡都睡不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實際宋真宗時就開始隱田了,為什麼隱田,不交稅哪!不過那時候還不嚴重。到今天,宋朝真正的耕地面積只會擴大,甚至能擴大了一百萬頃。人太多了,只好與山爭田,與海爭田,與湖爭田,與江河爭田,各種各樣的田,甚至紮上木筏子,在上面鋪上泥土,放在湖中江中,種水稻蔬菜。
所以才有了一個笑話,一個老百姓跑到知縣哪裡說,知縣,俺的一塊菜園子被人偷了。知縣表示糊塗,如果說菜偷掉了還差不多,這個菜園子怎麼偷掉?
還真偷掉了。就是這種浮田,在浮田上做菜園子,一根繩子系在岸邊。結果被人將繩子解開,將菜園子偷跑了。
然而新的問題來臨了。敢隱田的乃是真正豪強大戶,包括士大夫外戚,不敢隱田的都是可憐的小老百姓。然而國家兩稅卻不能少,現在更好,反而提前徵了數年稅。因此趙頊又說道:“恍若唐朝故事啊。”
什麼故事呢,那就是百姓都不願意做主戶了,一起將田地寄於豪強門下做起佃農。這樣發展下去,隱田會越來越重。但兩稅不能少,於是拼命地往中貧困百姓頭上攤派,若是再遇到大災,好了,黃巢張角之輩一起出來了。
但這個問題連包拯都不敢查的,因此趙頊也沒有為難王巨,重新轉入正題:“全部給保捷軍或廂兵,你估計能得多少耕地?”
“一部分用來補償勞力,還有若建大型水堰,必然會淹沒一些農田。如果可能,真正能交給保捷軍的耕地不會超過一萬頃,若全部交給保捷軍。能安置三萬保捷軍。”
“太多了,保捷軍務必以戰鬥訓練為主,一旦耕地多,他們撲在耕地上,說不定適得其反,這樣吧,一頃耕地安置一個士兵。”
王巨心中琢磨一下,雖然地減少了,但這是良田。況且朝廷繼續在發放緡錢,一家人依然能保持溫飽以上的生活標準。於是點了點頭:“也行。”
不要小看了它的意義,一下子就安置了四萬保捷軍與廂兵。那怕這些兵種待遇低,只要安置下去,朝廷不用發糧帛,四萬兵士,一年就可以替朝廷節約七十萬貫兵費!
但放在王巨剛才所說的一系列計劃裡,又不算什麼,當然,現在只是說一說,如何做,還要徵得各個大佬的同意,同時也會有爭吵。可只要執行下去,軍隊戰鬥力會更強,士兵家屬收入也會增加,並且國家可能每年節約一千五百萬貫以上的兵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