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頊臉色忽然就冷了下來,說:“王巨,朕前些時間去了三司。你猜朕看到了什麼?國庫居然積欠一億六千多萬,一些人為了遮醜,還美其名曰,京師不預。”
“這麼多?”王巨故意訝然。
其實不就是財政赤字嗎,後世有一句話,會借錢的才能發財,不敢借錢的,永遠發不了財。那個國家沒有財政赤字?
但確實,這個赤字確實嚴重了一點。
“好笑的是朕為了國家平靜,還必須裝作若無其事。”
“這是必須的。”
“朕也知道是必須的,然而讓朕怎麼去做?”
“陛下,臣問一句,國家如今一年收入有多少?”
“一億一千幾百萬,有時一億兩千幾百萬,不是貫。”
“臣知道,有束,有石,匹,兩,等等,那也能摺合成八千萬貫錢以上了。”
“大約差不多吧。”
“那麼臣再問一下,唐朝一年財政收入有多少?”
“就是,朕想不明白,這麼多錢怎麼用下去的?前幾年是有些災害,可有兵禍?也不能說沒有,就是你與蔡挺打的那一戰,可那個花了多少錢帛?”
“陛下不用急,只要有這個收入,那就好辦。臣倒是有數策。”
王巨先將他與章楶說的那個精兵法說出來,實際它與將兵法還有區別的,王安石將兵法,一是為精兵簡兵,二是選將,以便讓將知兵,兵知將,比如河北戰區劃為三十七將。每一將多者率近萬人,少者只有兩三千人。
起了一些作用,可是宋朝依然重文輕武。作用不大。
而且一旦置將也會有爭議,暫時不是王巨乾的活計。
因此主要還是精兵簡兵。他對趙頊也說過一次,現在說得更全面,包括他的一些想法,比如那個義務兵制的想法。
“禁兵很差嗎?”
“陛下,若是不練,論戰鬥力,兩營禁兵還不如一營保捷,”王巨老實答道。
說到這裡。他忽然明白過來了。
以前一直在想呢,為什麼強大的西軍到了河北戰場就不行了,難道水土不服嗎?
這個解釋不妥當,都是在北方,海撥相差不大,若是吐蕃人從青藏高原下來,還能說富氧症,陝西人到河北去有什麼富氧症?
因此這個水土不能解釋。
現在才想到真正的原因。
西軍之所以強大,那是裡面夾雜著許多兇悍的蕃落與保捷,才變得強大。但到了河北戰場。與保捷蕃落無關了,然而將這兩支軍種一抽,可能還是比京城禁兵強吧。可實際已不能稱為強大的軍種了。
這個道理與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是一回事,他們不是打不過安祿山,可是他們精銳部下在西域,在青海,所用的乃是長安花哨羽林軍,乃是民夫,如何不敗?
後來百姓漸漸熟悉了戰事,加上郭子儀等人的指揮,慢慢將局勢挽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