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靜悄悄的。
丁修躺在床上,心想得竅之後,便是煉己境界。
煉已者,何也?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已持心。
心者,一身之主宰。
學道之士,萬慮俱忘,一心清靜。
《清靜經》日,“人能長清靜,天地悉皆歸”。
日如何心得清?日誰令汝濁?
日如何得心靜?日誰令汝動?
夫人迷一切事,本由自心,悟切事,亦由自心。
汝若不著切想,一切想亦不著汝。
不著不執,心自常清靜矣。
曰念頭動處頻須掃,戰退群魔育正陽。
又曰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
“止念”二字,正是覓清靜頭路。
雜念既消,迴光返照,無念之念,即是真心。
所謂浩月連天靜,寒潭徹底清。
煉己到此,而丹道成矣。
丁修心想煉己是要止主自己的念頭,一個人即便是坐在原地一動不動,他念頭也是一直在動的。
人要想做到止念,是很難的。
要想做到止念,那就需要安處。
《天隱子》安處篇申明如何去除外在環境的“明、暗”對修煉者的影響,並進而提出修煉者應力戒“風、寒、暑、溼”四“邪”及“情慾”對人之影響。
所謂安處,並非指華堂玉宇,床寬褥厚的舒適之居,安處之要領在於“陰陽適中,明暗相半”。
“屋無高,高則陽盛而明多;屋無卑,卑則陰盛而暗多。故明多傷魄,暗多則傷魂,人之魂陽而魄陰,苟傷明暗,則疾病生焉。”
著者便把自己的住處設計成可以調節自然之明暗,從而使之對人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
“吾所居室,四邊皆窗戶,遇風即闔,風息即開;吾所居座,前簾後屏,太明則下簾,以和其內映),太暗則捲簾,以通其外曜耀)。”
安處不僅僅是對修煉者居室住處“陰陽適中,明暗相半”的要求,人處於天地之間,也要注意“天地之氣有亢陽之攻肌,淫陰之侵體!”
“太多事慮,太多情慾!”
均會損害人體內元氣之安定與平衡。
之所以保持自身及與天地間的“陰陽適中,明暗相半”,目的是“內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乃長生久視之前提。
丁修覺得安處,不只是居住地明暗的舒適,而是內心的安定與否。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節中一句話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