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修正色道:“百分之百!”
尼姑開口道:
“我叫淨璇,施主,你怎麼稱呼!”
丁修淡然道:
“丁修!”
淨璇開口道:
“現在社會,清心寡慾,求仙問道之人寥寥,懂得煉丹的人更是絕跡了,我們道觀的仙鶴爐長期擱置不用,倒也沒發揮什麼價值。香火錢不要,只要你能給我煉製一爐攝生丹,我就把丹爐送給你,也算是物盡其用!”
丁修淺笑道:
“淨璇,你們出家人不是六根清淨嗎,還吃什麼丹藥呀!”
淨璇認真道:
“遁入空門修行,都是修身養性,為了活得久,走下捷徑也未嘗不可!”
丁修朗聲道:
“好,你帶我去拿丹爐吧,我煉成攝生丹,一定將丹藥給你送過來!”
淨璇一邊剝龍眼,一邊說道:
“不急,先喝茶再說!”
丁修說道:
“淨璇,我見過許多泡茶的,還沒有見過有人像你這樣用橘子,紅棗、龍眼泡茶的!”
淨璇淡然道:
“放橘子,紅棗、龍眼泡的茶好喝!”
丁修說道:
“喝茶,第一看心情,第二才是茶!”
淨璇將剝了的橘子、龍眼放進茶壺中,又放進去了焙好的紅棗,加水放在小火爐上煮茶,說道:
“你說的也對,也不對。拋去心境來說,喝茶要經過洗杯,落茶、沖茶、刮沫、倒茶、點茶、看茶、喝茶等步驟,一個人喝茶,享受的就是這個過程,品茶無味,與飲水何異!”
丁修點了點頭,說道:
“有道理!”
淨璇儼然道:
“茶藝,萌芽於唐,發揚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的儀式。
唐代煮茶,多用姜鹽添味,世稱姜鹽茶,詩人薛能《茶詩》雲:“鹽損添常戒,姜宜煮更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