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牆,才致頃刻覆亡。
那些北趙愚夫,自恃聰明過人,究竟誰是螳螂誰是黃雀,尚未可知。
光明殿內,地面映著朝臣們伏跪的身影。
“啟奏陛下,臣等謹遵平南大將軍之命,循各州山川形勝,念及昔日城破之恥,借天時、用地利、聚人和,擬製九重防禦方略。”
林鴻羽上前,將梁安所擬章程逐條奏報。
固本、蓄勢,三年可成反攻之勢。
潭州為要,淮州次之,鏡州再次,青州大軍分三衛輪番戍邊。
李不為上前:“臣已與戶部商討,核計宿州近五年賦稅冊檔。”
新任戶部侍郎應聲而跪:“查實現存倉銀九十七萬兩,其內中三十萬乃商稅盈餘……”
趙敏時多年貪墨早已被查點清楚,軍費完全可取於宿州。
“臣在宿州多年,深知宿州百姓不食隔年陳糧,除歲貢京都,多年來積有大量囤糧,又因宿州富庶生計齊全,而運往偏遠之地車馬勞頓,利益微薄,因此商賈多懶於外運。”
現存二年以上陳米十五萬石,三年以上陳米便有四十二萬石。
【那你在煩惱什麼?】
【只是在想,為了俺們鏡州,死了那麼多人,紀大將軍也死在這裡,咱在青州的時候也一再聽大將軍和紀夫人提醒不能忘了鏡州之恥之痛,可是……皇上是不是把俺們鏡州忘了?】
【咋鏡州還是一樣窮苦一樣可憐呢?街上的叔伯嬸子穿的也還是破爛衣裳,跑過來倆孩子瘦得猴兒一樣還沒俺胳膊粗。】
“陳米棄之可惜,臣請改宿昌河水運入隋河,轉陸運抵鏡州,較舊驛道省二百餘裡。二年陳米摻新米三成,三年陳米制為軍糧炒麵。”
從前宿州百姓不肯費事費時,寧肯米磨碎了喂田間雞鴨牲畜,也不肯往外走半步,鏡州地廣人稀,貧瘠窮苦,多年來幾乎被朝廷拋棄,如今李不為和林鴻羽依照梁安的設想,規劃了一條新路子。
陳米走水路運往鏡州,在宿州設更多磨坊,加工炒麵,延緩黴變。
“如此宿州陳糧得用,鏡州饑貧可解。”
那時梁安對伏山說:
【我沒忘。】【我不會忘。】
“至於壯大兵源未必需強行徵兵使致天怒人怨,近年亂戰,諸州被波及百姓流離失所,臣使戶部兵部勘合部印,現存流民可徵丁約七萬。”
兵部即刻來人跪道:“臣等照令商議,設三級甄別。”
先在流民聚集之地設粥廠登記,次在官道要塞逃亡必經地設募兵所篩檢,就地紮營,試訓三月。
“施軍戶授田令,凡入伍者戰後退伍授鏡州官田十畝。”
如此凡流離失所之人,哪怕鏡州是偏遠之地,依舊能引去不少人,且是退伍之人,可作壯勞力。
“刑部、戶部、工部、兵部協同各地府衙,篩出非謀逆、死罪且家眷健全者,劃撥屯田戶籍送往鏡州各地,五戶一編,有逃亡者、不安分者、逆反者施行連坐誅族,墾田超額減刑,檢舉逃亡有賞,屯田區距原居民村十裡之外,不可犯界,凡通敵者當場處決並連坐三族。”
“工部上前。”
工部來人回道:“臣等再將篩選後的次等流民及輕罪犯收編,組建工兵營,負責糧道修築,為兵部防禦做後盾,工部及各州府官員及家眷一同搬遷至防禦工事附近監管,有罪並罰。”
潭州收複,速派兵馬三重城防,加固城牆,需高四丈,外層釘倒刺鐵釘,以防騎兵弓箭,中城設回字形街巷,內城建瞭望高樓。
鏡州屯田戍邊,布疑兵之策,每二十裡設烽火臺以快速傳訊,在非農田之處廣掘陷馬坑。
淮州依山築險,懸棧道、置斷龍石,暗藏精兵于山腹,據高設投石機。
重重保險,令敵軍無處可入。
“臣有一計……”
“臣尚有計獻上……”
光明殿上,六部奏對如兵棋推演,攻守之勢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