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錢一時間不知道怎麼表態了。
冬青很有眼色,見李聰、楊淩和自己爹爹,這三方同時有些為難,就算沒徹底理清厲害關係,也知道這裡有說法。於是她上前一步道:“楊淩,今天事你做主吧。大家都聽你的。”
冬青挺聰明,一句“今天”就把事情分做了兩步走,走一步看一步,先渡過難關再說。
楊淩想了一下,覺得也不能留下太多麻煩給漕幫,於是道:“今天事都是因徐大人而起,李堂主把徐公子送回,徐大人這塊地不能動。”
李聰道:“這個自然。楊老大發話,我回去和鄭當家的說,保證不會有二話。”
楊淩道:“至於銀子什麼的,都是說笑了。你們給漕幫弟兄付了醫藥費就可了。潘幫主您說呢?”
這就是公事公辦,每個人說話都要代表一方勢力了。
潘錢道:“醫藥費不醫藥費的也是小事,只希望打行漕幫,以後井水不犯河水。”
李聰道:“天津衛只要有楊老大和胡當家的影子,咱打行絕不會踏進天津衛。”
李聰老江湖了,自然知道潘錢要的是打行以後承諾,不和漕幫爭飯吃。但是李聰的承諾也擺明了因果。那就是清風寨勢力過來,打行認了。就憑漕幫,打行不認這份帳。
楊淩不想表什麼態。
他是來請徐光啟的,不是來給漕幫當打手的。偶爾客串一下也就算了,背上一份責任就沒意思。
楊淩沒什麼道德潔癖,他知道過日子的艱難。嚴格說,打行和漕幫沒什麼正面人物反面人物。
打行壞事沒少做,漕幫也不是什麼善類。欺行霸市都是應有之意,沒這些好處,結的什麼幫?
再說自己也沒資格去評價別人,清風寨做的惡事算起來怕也是罄竹難書。
這就是一個弱肉強食的社會,定規矩的官府腐爛透頂,官員的心比墨還黑,衙役做的事比江湖人更壞。哪怕是徐光啟這樣的道德模範,真得了實權,恐怕很快也會被這個大染缸變了色。你想不變,周圍人都會推著你變。
後世徐光啟在崇禎年代是上位到了尚書,貪腐也和別的官員沒什麼兩樣。
想改變這個社會,只有自己成為規矩制定者。現在的楊淩勢力偏居一隅,離那種定規矩的高度差得遠了。
徐光啟真著急。他最關心的是徐驥的安危,過來拉了一下楊淩,露出懇求之意。
楊淩明白了,立刻道:“別的事容後再議,都是江湖人,邁不過去江湖規矩。徐大人的公子還煩李堂主立刻遣人送回來。”
喜歡風起三晉請大家收藏:()風起三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