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據說先秦時代的冶金銅的冶煉、加工和銅工具的使用,是人類從矇昧到文明的轉折點,組成華夏族的炎黃、東夷和苗蠻等族都有關於冶金的遠古傳說,有充分的證據表明,華夏的冶金技術是中華民族的獨立創造,而不是從西方、北方傳入的。
後世出土五千年前的青銅刀,是後世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件青銅器,為單範鑄成,這件青銅刀屬於馬家窯文化馬家窯型別,是迄今中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青銅器的出現對於社會進步意義重大,常常被認為是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之一。然而,青銅器在華夏發展的程序比較遲緩,各種資料證實,直到龍山時代,人們才逐漸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
龍山時代的青銅器並未如玉禮器那樣成為劃時代的標誌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很有限,直到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夏文化時期,中國歷史才真正進入到了青銅時代,後世中原等處出上銅容器殘片和銅鏃,表明夏代已進入青銅時代,中原各地出土的早商青銅器有銅鏃、銅鑿、銅鈴等小件工具與器物,並且有銅爵數件,說明當時青銅冶鑄技術已具一定水平。
商代中期,青銅鑄造技術進一步發展,中原一帶的考古表明,當時已有爵、斝、鼎、盉等成組禮器,鑄銅技術臻於鼎盛,瑰麗壯偉的司母戊大鼎是典型代表。它重達八百多公斤,是上古最重的青銅鑄件,投入銅料上千公斤,能夠成功地熔鑄這樣的大型器物,說明殷代手工業生產具有較大規模,從後世出土和傳世的殷商青銅器數以萬計,主要是禮、樂、兵、車四大類。
這些精巧的青銅製品,具有根高的歷史的、學術的、藝術的價值,在後世享有盛譽,古希臘多用失蠟法制作藝術鑄,經過認真細緻的考察,在現已鑑定的商和西周銅器中,並未發現使用失蠟法的確證,有些商周青銅器之所以能獲得複雜的形狀,關鍵在使用了分鑄法,或先鑄器身再在器上合範鑄出附件,或先鑄好附件,再鑲嵌在陶範內與器身一起鑄作成器,工藝構思十分巧妙。
冶銅業是商代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在這個基礎上,西周青銅鑄造又有所發展,王室、各諸侯國以至貴族都擁有鑄造作坊,後世出土銅器的地點比商代更加廣泛,全國各處均有發現,數量上也遠超過前代,西周前期銅器形制多直接繼承殷商風格,其後有較明顯的改變,花紋趨於簡易、流暢,器壁漸成輕巧,具有質樸、實用的特點。
到了春秋時期,特別是春秋中葉以後,由於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封建制開始取代奴隸制,表現於青銅冶鑄技術也有重大的變化,即從原先較為單一的範鑄技術轉變為綜合運用渾鑄、鑄接、失蠟法、鑄焊,紅銅鑲嵌、錯金銀等多種金屬技術的新工藝系統,代表性產品有曾侯乙大型編鐘群和青銅尊、盤等。
就製作方式來說,先鑄附件後鑄器身的分鑄形式有很大發展,成為主流,這種方法利於分工合作,因而有較高的生產率,器件的結合也較為牢固,是適合於社會生產的要求的,同時,在器形、紋飾方面有不少新的變化,突破了殷商西周的傳統格局。
到戰國時期更發展了印模、疊鑄等批次生產技術,不少器物壁薄輕巧,質樸無華,更為實用,隨著生產發展和經驗積累,這一時期有關青銅冶鑄的文獻紀述明顯增多,比如《考工記》詳述編鐘部位名稱、尺度比例、熔鑄銅器時的火色變化和六齊合金配比,後者被譽為世界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合金配製法則,實物檢驗表明,這一法則是具有科學性和客觀實在性的,又如《荀子·強國篇》以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為獲得優質鑄件的四大工藝要素,還有《呂氏春秋·別類篇》提出金柔錫柔,合二柔以為剛的觀點,都是人們透過長期實踐對青銅冶鑄技術具有規律性認識的反映。
而更重要的,是冶銅技術的逐步進步,為冶鐵技術的發展做了很大的鋪墊,在冶銅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冶鐵術也開始發展起來,從而讓華夏文明賣入了更加先進的鐵器時代,從而擁有了更為強大的實力。
銅礦石有很多種類,比如,有黃銅礦、斑銅礦、輝銅礦、藍銅礦、銅藍、孔雀石等,不論哪一種礦石,只要含銅量比較高的,就被稱為精銅礦,或者銅礦砂,當然了,還有最厲害的自然銅,也就是不需要任何冶煉就能直接鑄造銅製品的自然銅。
當然了,自然銅在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少的,大部分都是以礦石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都是需要冶煉的銅礦石。
葛族地盤上發現的銅礦石,並不是自然銅,但屬於含銅量特別高的銅精礦,是一種開採價值特別高的銅礦石。
對於冶煉銅礦石,方法是很多的,但有很多方法需要的條件太高,是葛族無法完成的,而李安要交給葛族的冶煉方法,自然都是很簡單的冶煉方法了,這些方法也就是古代的冶銅工藝,操作起來的難度很低。
這種冶銅的方法就是火法李冶煉,需要用到的裝置,有鼓風機,反射爐,高爐等裝置,其中,鼓風機當地就有,是簡易的那種,而高爐建造難度不大,有黏土就行,反射爐建設的難度同樣不大,這些都是很快就能建設完成的。
進入葛族的主城之後,李安看著道路兩側的矮小店鋪,感嘆這裡真的是太窮了,這裡只有中間一條街道,所有的商業門店都在這裡了,一共只有幾十個門店,販賣的物品也都很是寒酸,都是普通百姓每天都要用到的東西,並沒有任何的奢侈品,畢竟,這裡也沒有富裕的人,賣奢侈品也不會有人來買的。
葛族族長居住的地方,面積還算不小,大概有五畝地的府邸,這個規模在城內已經算是不小了,尤其是葛族的主城,面積本身就不是很大,有這麼大的府邸,絕對算是很氣派的,普通百姓居住的面積只有不足半畝,是族長家的十分之一左右。
葛族族長的府邸規模雖然還可以,但葛族族長家的建築卻很是寒酸,並沒有什麼排場的高大房舍,大門也很普通,與大唐鄉下小地主的別院差不多,甚至還有所不如。
這麼寒酸的府邸,讓李安感嘆不已,葛族族長說自己家是寒舍,如此看來,這裡還真的是寒舍,在李安的眼裡,這是如假包換的寒舍。
喜歡盛唐不遺憾請大家收藏:()盛唐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