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族一百多人分散開挖,利用手中各種簡陋的工具,對附近一里範圍的山體進行了全面檢查,從而確定附近到底有多少銅礦石,是否符合大規模開採的條件。
“族長,這裡有發現。”
“族長,這裡也有。”
“族長,這邊有好多這種礦石啊!”
好訊息一個個的傳來,在挖掉山體表層的土壤之後,下面的銅礦石全都暴露了出來,這些銅礦石被隱藏在山體土壤之下,長期被土壤和植被遮蓋,要不是這次突然發生山體滑坡,讓部分銅礦石露了出來,估計這裡的礦石這次不會被發現,如此,葛族的脫貧計劃就徹底沒戲了。
由於人力和工具有限,不能深挖所有發現銅礦石的小坑,只能有選擇的挖掘,但只要隨便挖幾個點,就能夠代表所有,就能夠大體判斷出這一區域到底蘊藏了多少銅礦石。
為了更好的查清這一區域的銅礦石蘊藏量,葛族族長急忙派人回去,讓主城更多的百姓攜帶鐵質工具,到發現銅礦的區域進行更更深入的挖掘,從而更好的確定這一區域到底蘊藏著多少銅礦資源,也好讓他心裡有個底。
葛族主城距離銅礦的區域並不遠,所以,很快,又有二百多人帶著鐵質工具跑了過來,他們立即分散開始挖掘,部分人攜帶了多個工具,並分給之前沒有工具的族人,讓所有葛族族人都擁有了鐵質工具,這樣,挖掘的時候就順手多了。
每一個挖出銅礦的小坑,都要取出部分銅礦石,拿到固定區域讓李安辨認,從而確定這確實就是銅礦,以及這些銅礦的質量都如何。
受制於現實條件的制約,他們不可能挖的太深,銅礦石也是石頭,並不是那麼好挖的,往下挖半人深還算容易,可若是繼續往下挖,難度就很大了,除了少數的幾個重點監測地點之外,大部分的小坑都挖個半人深就不挖了,只要多挖幾個點,就能大概確定銅礦的蘊藏量了,完全沒有必要每個坑都挖很深很深。
最初,葛族族人們只是在發現銅礦附近一里範圍內尋找更多的銅礦,而後,隨著一個個銅礦小坑的被發現,族人們開始擴大挖掘範圍,從一里擴大到二里,然後擴大到三里五里,搜尋的區域越來越大,而族人們的心情也越來越高漲,因為每次擴大搜尋範圍之後,都成功發現了銅礦資源,這足以說明他們葛族的地盤之內,銅礦資源是極其豐富的,他們這裡蘊藏著海量的銅礦資源,這麼多的銅礦資源,只怕幾百年也開採不完,如此又怎麼能不讓他們興奮呢?
“恭喜族長啊!你們這裡的銅礦實在太多了,幾千年都開採不完啊!而且,還都是容易冶煉的富礦,葛族人馬上就要富裕嘍!”
李安笑著說道。
葛族族長笑的臉上都開了花,不過,他也不敢託大,這貨心裡非常明白,若是沒有李安的幫助,他們就算守著一座金山也沒有用,因為他們居住的地區太偏僻了,族人之中,並沒有什麼人才,就算知道這是銅礦石,可如何進行冶煉呢?對於冶煉銅的工藝,他們是完全不清楚的,想要學習也要有人肯教他們才行啊!而這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他們肯花錢,也未必有人肯教他們,而李安是個意外,李安並不會在意冶煉技術的外傳,這個都是基礎的技術,對於李安來說,傳播的越多越廣,對於大唐帝國就越是有利。
“一切還要多仰仗李侍郎,寒舍已經備好演戲,還請李侍郎賞光。”
葛族族長非常客氣的邀請道。
既然族人如此客氣的邀請,李安也就不客氣了,順便也能品嚐一下當地的美味佳餚。
部分葛族族人仍舊在忙著挖銅礦,而更多的葛族族人,陪著李安一起返回主城,他們要先以禮相待,然後,才好讓要求李安給他們更多的幫助,對於這些葛族人來說,李安就是大救星,一個非常重要的大救星,讓他們不得不重視的大救星。
在回去的路人,葛族族長問了好多有關冶煉銅礦的事情,而李安也認真的解答了,只要是能說的,可以讓葛族族長聽懂的,李安基本上全都說了,並沒有絲毫的藏私。
對於銅礦和冶煉銅礦,李安知道的很多,銅這種金屬,在殷商時代就已經有歷史記載了,在春秋戰國時代,更是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隋唐之後,鍊銅的技術就更加先進了。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會所有地區都有冶銅技術的,這種技術仍然沒有被百姓廣泛掌握,就比如西部羈縻區這裡的老百姓,就沒有掌握冶銅的技術,還需要李安教他們才可以。
在古代,冶銅術是一種製陶技術,冶煉銅與製作陶器,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被人認為是一個型別,據說最早的冶銅術興起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時期,古代文獻有不少關於禹鑄九鼎的傳說,從後世考古發掘看,夏代已能熔鑄青銅,居住在中原一帶的昆吾族,就是以製陶、鑄銅著稱的一個部落,把鑄銅和製陶聯絡在一起,表明冶銅術確是在製陶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