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石灰石除了能夠用來蓋房子,做冶鐵的助溶劑,同時,還能用來製造水泥,這種材料對於建築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原材料,而當地的另外一種原材料黏土則可以用來燒製磚塊,有了這兩種材料之後,蓋房子就更加的容易了。
當地並沒有這個技術,所有的房子,好一點的是石灰粘合石頭做的,普通的就是木頭製作的,更差的是黏土和乾草壘的房子,這完全是因為當地的技術比較的落後,並沒有掌握制磚和製造水泥的技術。
磚塊的技術很早就有了,到了大唐時代造就已經非常成熟了,但西部羈縻區並沒有獲得這份技術,而且,似乎也沒有那麼迫切,至於水泥這種產品,完全就是李安帶來的新東西,當地人不掌握這項技術也是很正常的,其實,李安早就將技術公開給很多人了,但凡是得到技術的人,都不太願意將技術傳給別人,在大唐的內地,由於對水泥有迫切的需求量,所以,某個地區要是產量少了,朝廷就會親自將技術送過去,而羈縻區這裡都沒啥大型建設,對水泥幾乎沒有需求,自然也就沒有人關心這個地區是否掌握這項技術了。
當地沒有掌握製造水泥的技術,這個只能是暫時的,因為很快大唐就要在這裡修建道路了,而修路對水泥資源的需求量是極大的,而水泥的成本又不高,從遠處運水泥到羈縻區,價格起碼要翻好幾倍,實在是非常的不划算,只有在當地採購才是最合適的,而當地要是沒有水泥工坊,那對於建設道路來說,就是一場災難了。
在後世的很多城市,全部都有水泥工坊,就沒有一個建設中的城市沒有水泥工坊的,水泥是建設城市所必須的原材料,而且,非常不利於長途運輸,在運輸的過程中也非常容易造成嚴重的汙染,所以,不論從哪個角度去考慮,都必須要在當地建設水泥工坊。
哪怕當地沒有石灰石礦脈,那也可以將石灰石運輸到當地,然後,就在當地進行水泥的生產,畢竟,運輸石灰石也比運輸水泥要方便,水泥在路上遇到下雨就廢了,而石灰石卻不怕。
李安對於建設這裡的道路已經有想法了,是沿著河流建設的,而如此一來,就必然要建設很多立柱,這些對水泥的需求量很大,所以,必須要把製作水泥的技術全部傳給當地的部落,讓他們掌握這項技術並試著進行生產,待大唐帝國過來修路的時候,可以大量增加產量,將水泥賣給朝廷,這樣真的能夠掙不少錢。
姜姓部落的人口本身就不多,李安都有些擔心他們的人力不夠了,冶鐵工坊,水泥工坊,制磚工坊,這些都需要不少的人力。
而朝廷一旦要在這裡修路,肯定要徵發部分當地的族人,以加快建設道路的進度,這樣,部落的人力就更加的緊張了,到時候,其餘部落的人力肯定也要一起被徵發,而別的部落的地盤上,是否也會有各種礦產資源呢?對於這一點,李安暫時還不是太清楚,或許別的部落的地盤上也會有不少資源吧!
當地河流邊上的沙子都是細膩的河沙,質量非常的不錯,完全符合建築的要求,水泥的原材料石灰石也是充足的,只要石頭更是多的數不清,這樣一來,生產混凝土的所有原材料都齊備了,而且,想要多少產量就能生產多少產量。
鐵礦石的充足保障了鐵的產量,而鐵是製造鋼筋的原材料,有了鋼筋之後,製造立柱路墩的所有材料就都齊備了,建設就可以非常順利的進行下去了。
“這些立柱全都是新砍的樹吧!”
李安看到幾名當地族人在建設房屋,立在坑裡的木柱子,上面還有青色的樹皮,很顯然,這些都是新砍的大樹,或許就是在附近砍的。
“是的,昨夜新砍的樹。”
族人說道。
不止一個立柱,周圍所有的立柱全部都是新鮮的樹幹,應該都是昨夜新砍的樹幹,這也難怪,這裡需要建設很多房屋,對木料的需求量很大,除了去山上砍樹,還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放置立柱的所有凹坑,全部都是當地族人用鑿子鑿出來的,因為這塊土地的下方全部都是石頭,有的地方裸露的全部都是石頭,而有土壤的地方,土壤的厚度也很薄,最後的土壤也不會超過半米,下面全部都是石頭,而按照李安的估計,就是這很少的一些土壤,也是從別處被風吹過來的,常年累月的積累之後,這裡就形成了幾塊有泥土的綠洲,這些泥土雖然都比較的淺,但生長很多小灌木和雜草還是沒有問題的,雜草的生命力足夠堅強,哪怕很薄的土壤下面全是石頭,這些雜草也能很好的生存下來。
野草在石頭縫裡都能生存,何況有一定厚度的土壤,只要當地風調雨順,時不時的下一陣小雨,這些泥土就不會全部幹掉,上面的野草也就不會幹死,就算表面看著好像乾死了,只需要再來一陣小雨,這些看似乾死的野草就會再次吐出嫩綠。
因為要建設冶鐵工坊,所以,這裡的所有野草全部被剷除了,以後估計也很難再長出來了,畢竟,有大量人員來回的走動,土壤都被踩死了,就算是野草也無法生存。
喜歡盛唐不遺憾請大家收藏:()盛唐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