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每年政府一邊大量出口糧食來牟利,一邊有無數破產的農民,帶著全家一起吊死或是付水自殺,或是寧願成片成片的餓死在家裡,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站出來反抗身邊的地主老爺和僧侶祭祀們。
這簡直是中國那些末代王朝計程車大夫們,所夢寐以求的良民標本啊。話說回來,這種讓勤勞者獲得更多好處和機會的的競爭淘汰機制,
接下來的內容,就是即將進入一年兩次的夏季大操的日程安排,以及近期時局變化而針對性的後續部署調整。按照淮軍現今的戰備規模和軍事常態。
主戰營是一日一操,防戍營是兩日一操,守備團是四日一操,半脫產的建生軍的工程團和巡護隊,則是最少保證一月操練六至八日;而精銳一些的虞侯軍和牙軍之類直屬資序的,則是一貫保持著一日兩操的頻率。
其中又分為日常態的小操,一月一次考績式的中操,半年一次軍種排位式的大操和對抗檢驗演習;然後根據戰地,行軍和駐防,以及後方整修,四類基本狀態,有所調整和變化而已;
由此維持這部隊基本事態和素養的同時,這也代表著大量的金錢、物資、器械和糧食的消耗與投入。因此,以金字塔行事分佈的淮鎮各級軍備體系下,實戰用途的部隊並沒有能夠維持過多大的規模。
新舊領地內直接或是間接統治的將近三百萬人口的基數上,外加若干用來輸血的附庸勢力,也就堪堪維持了近十萬左右的常備戰鬥部隊而已,除了尚未完全補足的五個主力軍序之外,其餘都是二三線的防戍和工程部隊。
至於其他方面積累下來的軍事資源和動員基礎,則都被以集體屯莊和大工場、礦山地的,集體生活和軍事化管理、定期初級軍事教育和隊形武器訓練,等等潛在預備役形式,蘊含在民間當中。
其中最有戰鬥力最為精銳的王牌勁旅,無疑就是追隨我一路輾轉南北萬里打出來的御營左軍,雖然這些透過不斷的更新換代和人員調出去加強其他部隊,但是基本的老底子還在那裡;
其次自然是北伐當中被分出去,又歷盡千辛萬苦才重歸我麾下的行營右護軍;和御營左軍一樣,百戰老兵的比例極高,訓練和裝備上也只是稍遜於御營左軍當中,幾個有字號的老營頭而已。
然後才是以友軍身份長期協同作戰過來,最終合併進淮鎮體系的前軍序列;這一部分原本是最為良莠不齊的編制,主要是吸收和安置了大量自初次北伐當中,從北地所收攏和聚附回來的殘兵敗將,和其他地方投附的雜屬部隊。
不過等到第二次北伐的時候,經過了數年時光持之以恆的整編和操訓,重新武裝和優勝劣汰的大換血之後,已經是頗有些樣子和氣象了,等到第二次北伐打完全場,得益於兼併友軍而擇選健兒充實的緣故,相應殘缺的編制也基本得以補全了。
又經過籍此地緣性的輪戰之後,因此在具體的平均戰鬥力和戰場經驗上,其實並不會遜色多少了,這也是淮鎮賴為支柱的三大主力。只是在成分來源上還比較雜,從掌控力度和信任程度說,也尤不及前兩隻軍序更得看重的。
再者才是劉延慶帶來的模範後軍,這也是一隻全新的部隊,大部分營團都是戰後才得以重建起來的,因此充斥著相當大比例的新兵蛋子;其中也只有半數部隊多少參加過,在安東或是新羅地的輪戰和戍防,算是四大正規軍序當中比較墊底的存在。
不過也因為是因為新建的部隊,大多數兵員都源自淮鎮當地,在某些重點營團當中的純潔性和忠誠度,反而要比前軍所部中殘餘的改編、混編部隊,要更加可靠和可信一些。
最後是從青州守捉軍升格成的淮東守捉軍,也是淮鎮留後府下轄規模和建制最大的地方軍序;目前分為四廂兵馬,麾下合計數十個營頭,以專門管理二三線的防戍營和地方守備部隊,也是馬步水炮工淄各種兵種最為齊全的一大軍事序列。
雖然在整體上,比起主戰軍序的戰鬥力和裝備訓練都差了一兩個檔次,但是用來守衛戰地糧道,維持和清理佔領區後方,乃至守土保境安民上,還是比較值得信賴和指望的。
為這一次南下迎親的需要,除了駐留在江北揚州一帶的劉延慶所部六個營,已經直接進入初級戰備狀態;其他直接或事間接動員起來,至少是其中軍力的四分之一,幾乎佔據了淮鎮目前可以動用的大部分機動人馬。
當然了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次也正好以此迎親過境清靖沿途為藉口,將淮南道的腹地好好清理上一遍,為日後南向擴張地盤的需要,打好基礎和鋪墊或者說是做好預期的佈局。
畢竟淮南與淮北之地,是九州大地自古一體並稱兩淮,傳統天下屈指可數的幾處農業精華地帶,現在又難得處於地方勢力相對空虛,又無明顯外患的存在,
(本章完)
喜歡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內請大家收藏:()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