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孤懸海外的夷洲,或又是相對地理封閉的閩中,在數年的短期之內,都不至於對大6上的局勢產生什麼實質影響的邊角之地,正好用來羈絆不怎麼安分的淮鎮多餘的力量。
乃至讓他們不至於無所事事之下,又別生出更多的事端和變故來;還可以給正在肆虐兩浙之地的大雲賊勢頭,足夠的牽制和威懾才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身為上位者的眼界格局和機變權衡,就再次充分體現在了這些地方。
。。。。。。。。。。。。。。。。。
夷州西北沿海的平原上,一陣陣海上吹來的溼潤涼風,掠過整齊劃一地田野。而在寂靜一片的曠野當中,戰火留下的痕跡依舊時不時的,突然出現在行路人們的視野當中。
“多好的田土啊。。”
走在一隻小小的隊伍當中,來自淮地的農官裴宣大聲的感嘆道
“若是都種上三季稻的話,只怕還可以多養活數倍的人口呢。。”
“就算是種上豆薯,每畝也可以收它個六七石把。。”
想到這裡,他手裡擺弄著大車上沿途收集來的土樣,繼續感嘆道。
“真是白瞎了這上好的地方了。。”
作為裴宣出身的體系,與廣府京大的思農院一脈相承的淮東農學和農官,算是淮鎮體系一個獨樹一幟的存在;甚至在聯校當中所獲得資源和扶持,也是僅次於武備和吏務分院,而與財會、拓殖諸科並列的大科目;
而農學和農官系統出身的人,同樣也佔據了基層人員中的相當比例。因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最為貼近小民百姓的實際需要,而在上下呈達之間具有某種天然的優勢。
而裴宣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這一隊人特別放下手中的差事奉命渡海前來,協助進行的乃是地界測繪兼土地成色評估的工作,為的是將來淮軍長期佔領和經營做準備和打基礎。
事實上,夷州之地在地形上呈南北長而東西窄的長梭狀,中央為連綿起伏的山脈所阻隔和分割成若干片地域,而溪流縱橫密佈其間。
至於事宜人口聚居和農耕開拓,而比較連貫的大平原地帶,都主要集中在島西靠近大6的這一邊,而構成了大約十三個州的地界,而大多數州下既有直接管民的縣治鄉里,亦有分藩諸侯領有的城邑和鄉社聚落。
而這一片長條地帶上,正可謂是沃野數千裡而阡陌縱橫,雞犬相聞而人煙富集的繁華富熟之所在,只是其中朝廷的直管州縣,主要集中分佈在靠近海岸線的沿海沿河地帶;而夷州分藩們的領有,則在靠近內6山區的東部地帶。
作為曾經統領過東海道各藩四大公室之一的澄海家,因為歷史的變遷和重重緣故,沿襲如今雖然只剩下一個名義上的宗藩之家和夷州總管領的身份,而不再實質管理和干預地方事務。
但在夷州當地還是存留了大量,以俸料地為名的田土產業和形形色色的權益,雖然歷代下來已經被削奪和侵佔了不少,但是剩下的部分在宗正寺派駐機構的代管下;每年依舊為遠在廣府的澄海公一族,提供著優厚無虞的奢華生活所需。
而其中光是分佈在夷州北部,這大片俸料地名下的田畝和山林,加起來也有足足上萬傾之眾,在正常年景之下,每年足以提供五六個上縣的錢糧產出。
因此,在短期內不方便對地方勢力大動干戈的情況下,這些個掛在澄海家名下的俸料地,就成了淮鎮第一步可以下手和開刀的物件了。
雖然在此之前這些地方的產出,同樣也是被指定撥轉專供淮鎮以資軍食的,但是需要假於人手而不得不預設既成體制下,層層流轉損耗所獲得的東西;又怎麼比得上自己親自經營和直接管理下的產出效率呢。
而且,裴宣他們所見所聞的這些土地上,大多數還是在驅使藩奴的早期耕作手段下,以一套相對粗放簡單的生產運作模式,維持著日常的產出;況且由於某種體制積弊日重之下,這些宗正寺管理下的田莊聚落,在生產工具和耕作手段上明顯缺乏改進的動力,於水利設施也失之於老化落後。
完全沒有能夠揮國人在土地上精耕細作,而竭盡所產的傳統,而充分把這些地力優勢以及降水和氣候所帶來的好處,給揮出來了。
因此,現在淮軍以夷州善後處置大使為名,沒收和接管了這些逆產之後;經過合理的丈量和規劃,完全可以再輕鬆編管和安置上數萬口民;再稍加用心的營治,預期來年大可以輕鬆翻上一番的產出,以及其他資源的收穫,也是不在話下的事情了。
喜歡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內請大家收藏:()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