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石頭城,因為前方的戰事變化,與四野聚攏而來的兵馬,而重新變得繁忙碌碌起來的行在之中
“什麼,他有意自己過來。。”
監國的嗓門難得大了一線。
“行在練兵一事,自當是始作俑者,為國出力當先了。。”
通政司都承旨陳觀泰正色回覆到
“御營諸軍,他也算是熟捻。。且不乏淵源”
聽到這裡監國不由心中一動,卻是不免考慮其這個可行性來。對方畢竟是銃戰起家,而歷經轉戰天南地北的,單論對治軍練兵的心得,舉國自當是無出其右的。
而且以不足而立之年,就臨危受命而特任簡拔與軍前置制一路,國朝之中就已經少不得非論與爭議了,如果調回來專領御營諸軍的編練,相比也會減少許多阻力和非論的.但是若是考慮到其他問題和因素?
“衷心可嘉,不過其請就免了吧。。”
監國還是搖搖頭,將自己從這個誘人想法裡擺脫出來。
“餘還需要人坐鎮北地呢。。為前方呼應”
“舍他又能取誰呢。。”
至少於公而論,他暫時還沒有臨陣換將的必要和打算,也不必去承受失去淮東飛地,這張重要底牌和應對手段的風險。
更何況,監國想要編練的是,幾隻指如臂使的善戰之師,卻又不希望某個挾銃戰起家的威名與資望,在御營諸軍中明顯處於強勢的存在,在這些親要之軍中影響過大,這也不是君臣長久善存之道啊。
而且依照國朝制度,外任守臣入內則要例行加銜優撫的,他已經是御營左統制了,再加上去就少不得領受掌握實權的副都統制,或是負責行在防要的中軍統制官,將嚴重影響御營軍鮮有的結構與格局。
但是如果調任級別不變的話,那就是形同變相的懲罰與冷遇了,在這種關鍵位置上表現出功賞不明,亦是為上位者的大忌,顯然目前是時機還不到。
“既然軍前抽調有所不便,那就派人過去好了。。”
監國很快就有了決定,他並非是不知變通之輩。
“著令,從御營前、後、右軍,選派得力之士。。赴淮上軍前操習銃戰。。”
“初定員額五百。。”
.....。
“大將在外,長久善存之道,就是邊疆不可一日無事,將士不可短不聞警患。”
我看著這張陳條,有些嘆息道,這已經是某種誅心而論了。
北上的船團有相當部分,已經6續回程,並且為我帶來了東海三藩地的之一,一海之隔的新羅藩,乃至本土大6安東藩的訊息和回應。
他們滿載著皮毛,羽毛、藥材,珠貝、雲母、瑪瑙、沙金、蜂蠟等特產歸來的。因此,很好代表了這次出行的成果的態度。
前朝的安東都護府,下轄9個都督府,羈縻十數屬國;而在此基礎上開拓而來的安東道,則是主要是建立在故渤海國與契丹大八部的故地上,分設六府五十五州,分治兩百餘縣,而最遠的流鬼、庫索等郡治,已經北至永久凍土邊緣,東到勘察加半島上的部帳與居民點。
經過歷代的開與經營,孜孜不倦的歸化與徵拓,如今的安東道內已經成為戶口百萬,耕墾數千裡的東北第一大道,也是北朝一隻想要征服平定的重點目標和戰略方向。
而這些開化富庶之土,大多數被掌握在眾多分藩諸侯的領下,雖然對待南朝的態度莫衷是一,而且會隨著繼任者的態度和傾向,有所變遷,或臣藩、或親附,或結好、或中立,或疏離,乃至對立和敵視。
但作為長久以來的貿易物件,顯然擁有足夠的消費市場和資源物產的輸出規模。特別是早前在他們,被北朝攻打壓迫甚急之下,對外輸出交換資源的需要一直就很大。
按照前朝沿襲下來的體制,這些邊藩諸侯又被分為兩大類,既所謂國中分封的內藩之臣,和率部帳戶口田土投附的外藩之屬。
而安東最盛時足足有上百家分藩,經過了數代前的大分裂之後,仍舊有數十家諸侯沿襲了下來,雖然對內紛爭不斷而時有衝突,但是一亦外部進犯,就立刻中斷爭議聯手對外。
而作為曾經安東諸侯的領頭人,位於渤海腹地遼郡的大羅氏雖然已經持續衰微多年,但在底盤和人口上說,好歹還是當地舉足輕重的大藩。也是親附南朝大梁的諸侯失落代表之一。
再加上之前梁山海市開始的淵源與往來,因此,重新獲得聯絡和通商許可,並不是太困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