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太傅一愣,隨即整理官袍向他拜道:“‘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邑號朝歌,墨子回車’。殿下資質敏睿,竟然不忍聽聞這些不好的凶事,臣聽說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過於精通於禮。不懂禮則無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視此道。孔子也說:‘不學禮,無以立。’那麼請殿下就停止讀《春秋》,改讀《禮記》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宋玉和上官婉兒看了看李旦,又看了看郭太傅,都在心裡思索著他們的話。
李顯撓著頭問道:“是否我們也學《禮記》呢?”一時引來眾人的笑聲,令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哪裡說錯了話。
宋玉同婉兒相視一眼,齊齊一樂。
郭太傅尚未回答,李旦轉身道:“只是我不忍聽見,你們旦學無妨。”
李賢忽然起身道:“我覺得不然,《左傳》有言,不幾年,穆王遣兵四出,先滅江,次滅六,滅蓼,又用兵陳鄭。商臣弒君雖為不齒,卻兵威四方,內除鬥宜西、仲歸,外掃諸國,單就滅江一事而言,商臣深諳用兵之道,處事機智果斷,厥貉之會和“田孟諸”,是楚國城濮敗北後霸業復盛的跡象。我以為,商臣弒君殺弟不孝,卻利於對楚國的發展,商臣是位明君。”
上官婉兒一怔,露出深思的表情,暗覺太子實在鋒芒,這番話透露出來他暗含的雄心壯志和看待宮廷爭鬥的態度。
宋玉緊緊盯著李賢,感覺得到他在說此番話時的盛氣凌人姿態,這是一個大唐太子應該具備的氣魄,但她就是不喜歡,她喜歡李旦言語中渴求的父慈子孝、兄弟和睦,對此並不贊同李賢的話。
“婉兒,你覺得他們誰對?”
“你以為呢?”上官婉兒聞言,遲疑著反問道。
宋玉知她委實難以斷言,正待支援李旦,便聽李旦又道:“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子又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乃百善之首,行為處事之尊,孝道即是人道,君主若無孝,豈非無道?”
“恩,我覺得旦哥哥說得對。”宋玉在旁低聲說道。
“唔……”上官婉兒並未表示贊同,也未表示反對,似乎在暗自思索著什麼。這話可看出李旦是個重孝道的人,上官婉兒想他一定很愛天皇天后,還有他的兄弟姐妹們。
“四弟此言差已,昔日太宗皇帝兄弟相爭,為求自保不得已才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難道太宗皇帝是無道之君嗎?若不是因為隱太子的咄咄相逼,至乎要了太宗皇帝的性命,太宗皇帝定然不會捨得兄弟之情。太宗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打造了一個堅強的帝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可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無法比擬的。故此,我以為孝道與王道,都是人道,身為臣子必先以君王為先,以父母為後。身為君主,必先以匡扶社稷,萬民福祉為先,父慈子孝,不過是君主之道中的點綴,您說呢太傅?”李賢侃侃而談,大家都凝注著這個器宇軒昂的太子,紛紛露出思索的神情。
宋玉暗自撇了撇嘴,滿不在乎的輕哼一聲,上官婉兒聽到,看了她一眼,輕聲說道:“太平,太子監國一年有餘,他說的是君王之道,而非旦哥哥所言的為臣子之道,不一樣的。”
宋玉轉目向她,眼眸微抬,很快領悟到她話裡的意思,“旦哥哥若做了君王定是天下蒼生的幸福。”不過她又在心裡嘆氣,這宮中並非單單隻有愛就夠了,長青翠綠的大樹難保不是用鮮血澆灌長大。
聽著她略帶賭氣的話,上官婉兒抿嘴一笑,卻在心裡面認為大唐帝國需要李賢這樣蓬勃積極的皇帝,至於原因她自不會解釋給太平聽,想必即便說了她也不甚瞭解。
郭太傅含笑捋了捋鬍鬚,點頭道:“太子說的不錯,身為臣子必先以君王為先,如今聖上立賢為太子,你等現在以至於將來都會是他的臣子。你們都是宮裡的孩子,知道長大意味著什麼嗎?身為皇家之子,長大意味著你們的手中會漸漸擁有皇帝賜予你們的土地,你們要用這土地輔佐你們的兄長,保護他這身明黃不會被外面的紅衣替代,讓他穩坐於泰山之巔,成為一位仁德的君王!”
看著他從太子位走到殿門口,聽著他抑揚頓挫的聲音教導著這些剛剛長大的孩子,宋玉也不由自主的思考著王道的意思和長大的含義。前一世的失敗,也許正是因為自己並沒有全面理解這古代宮廷權力爭鬥的真諦,這一世,再也不能犯同樣的錯誤。
……那些穿越中國古代宮廷的小說都特麼是騙人的!……現實的殘酷,遠比書上華麗辭藻去修飾的宮廷愛情、狗血爭鬥更蒼白無力。
宋玉隱隱意識到,自己得一步一個腳印的把它走出來,踩著所有將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這裡面,或許包括了李賢的被廢,李顯的流放,只有透過見證這些殘酷的鬥爭,做一個忠實的旁觀者去看透,或許就能去徹底的瞭解這座大明宮。
“太傅教導的是,二哥,是小弟失言。”李旦懇切的向李賢行禮。李賢趕緊扶住他道:“自家兄弟,這又何必,況且你講的也不無道理。”
喜歡宋玉婉唐第二部)請大家收藏:()宋玉婉唐第二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