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前,李墨染低頭看著面前雪白宣紙上寫著的題目:
自朕登大寶以來,勵精圖治,教化萬民。
欲效仿先賢,使天下萬民幼有所教,老有所養。
然我大周北有外敵環伺,至我大周民生凋敝,六畜不得安矣。
望今有賢者,可奉旨呈我大周之良策。使我大週四海昇平,不為戰事所擾。
看完題目以後,李墨染沉思了起來。
永興帝想要的,不過就是一個能平定北境的方法罷了。
可是要平定北方,哪裡有那麼容易。
大周能人志士這麼多,不還是沒有解決的方法。
在李墨染看來,這周朝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才會一直無法解決北方邊境的問題。
在京城這麼多年,李墨染看到了周朝太多的黑暗。
小吏橫行霸道,那些紈絝二代強搶民女,當官的收取賄賂。
光是京城,天子腳下便是這樣,地方上可想而知。
難道永興帝就不想政治清明嗎?
他也想,執刀人也在做肅清朝堂、天下的事情。
可是,貪官汙吏太多了,就連執刀人內部都不可能保證百分百的清明。
最重要的是永興帝猜疑心太重了,無法放任一名武將做出那平定北方、功高蓋主之事。
只能說,永興帝這個人太矛盾了。
既想平定北方,又不想讓他人得到這份功勞。
這一切都是永興帝心中的雷點,要怎麼答這份試卷,真的需要好好的商榷一下。
金鑾殿裡其他進士已經開始動筆,這是在陛下面前露臉的大好時機。
一定要寫好這篇策論,說不定,將來就要平步青雲了。
李墨染思索了許久,才開始在宣紙上落筆。
他寫下的策論大意便是和陳朝深入合作,共御北敵。
這也是周朝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不過,李墨染還是寫出了好幾條自己的見解。
只有寫他國之事,才可以在不越雷池的情況下,使自己的試卷儘可能的優異。
殿試從日出之時起,直到日薄西山時分才結束。
李墨染也是在日暮前,回到了定國公府。
說起來,這段時間他都沒有去過瀟湘院。
李墨染準備到時候發榜以後,給林舞雩姑娘一個驚喜。
……
定國公府後院,小小的顧安寧靠在顧玄塵的身上,顧玄塵則靠在一顆大柳樹的身上。
顧玄塵此刻在晚霞的照耀下,昏昏欲睡。顧安寧在他身旁跟手裡的排骨較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