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的層面來講,是美國投資德國,才有了德國在一戰戰敗後的重新崛起。
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復興,意味著德國向英法復仇,歐戰爆發不可避免。
那麼,我們可以這麼認為,美國才是引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幕後黑手。
事實上,如果不是有了程大皇帝從中攪局,美國的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贏家。
只不過,世上沒有這麼多的如果。
東華帝國的橫空出世,註定了這個世界的格局必然是按照程功的意志去改變。
新日本登陸北美大陸,吞併加拿大,進而佔領美國西部各州,這使得大批美國商人和工廠主紛紛將資產往美國東部地區和東華帝國轉移。
而那些來不及轉移的工礦企業,自然都成了新日本的戰利品。
可以說,新日本入侵美國,導致了美國的整體工業實力一下子縮水了至少三分之一。
鉅額財富的蒸發,讓美國政府幕後的那幾個財閥家族全都沉不住氣了。
隨著美國財團與新日本財團達成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秘密協議,胡佛和裕仁直接對話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對於這些習慣了操縱世界格局變化的老牌財閥家族而言,投資東華帝國、新日本和德國,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是他們最為擅長的政治投機和經濟投機。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
當成千上萬的軍人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衣冠楚楚的政客們則在屬於他們的政治舞臺大打口水戰。
視利益為第一位的政客們,從來都是把軍隊當成達到某些目的一種工具而已。
促成美日停戰固然重要,但如何才能從這場談判中獲取最大的利益顯然更加重要。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別看美利堅合眾國現在被新日本打得丟掉了半壁江山,但虎死不倒威,美國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積累的龐大雄厚的工業資本和政治資本,依然沒有哪個國家敢輕視。
因此,在美國穩住了密西西比河東岸防線後,新日本和美國開始打默契戰。
以石原莞爾、山本五十六為首的新日本軍事集團,非常清楚美國的戰爭潛力到底有多大。所以,從一開始入侵美國西部各州,新日本就抱著撈一票就走的態度。
不同於新日本在加拿大大舉投資工業體系和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新日本軍隊在美國西部地區採取的是搶光、拆光、搬空的瘋狂掠奪戰略。
用美國西部地區的工業設施增強新日本的基礎工業資源,同時達到削弱美國整體工業實力的目的,是新日本入侵美國西部地區的唯一戰略。
為了能讓太陽旗能夠長久地飄揚在北美大陸的上空,新日本內閣和軍方就當前國際政治格局進行了反覆分析和論證。
這場決定大和民族前途和命運的國運之戰打到現在,巨大的戰爭紅利讓新日本內閣和皇室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在石原莞爾和山本五十六的提醒下,新日本內閣和皇室反而變得越來越冷靜、謹慎。
有了東華帝國的存在,新日本想要稱霸全世界顯然是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