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海洋近衛軍、陝漢的推薦。)
廖智擦了擦汗水,也不知道大冬天裡他怎麼出了一額頭的汗,咬牙切齒的說:“沒問題。”
“那就好,那就好。”
“第三篇。”
廖智聽到這三個字,直直的看著扶蘇,眼珠子似乎都要瞪了出來。
此時,外邊響起“咣、咣、咣”的響聲,這是學宮報時的鐘聲,已經是戌時三刻,到了該就寢的時間。
伏勝看到了廖智的表情,趁此機會說道:“公子,學宮就寢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還要準備一下明天的授課,你看是不是改日再說。”
扶蘇擺擺手,不在意的說:“沒關係,時間很短的。”
伏勝卻固執道:“學宮既然立了規矩,那學宮中的人都要遵守,公子難道第一天就要壞了規矩嗎?”
聽到伏勝如此說,暗歎一聲,只好作罷。
“謹受教,那扶蘇改日再與兩位先生討論。”
伏勝和廖智聽聞扶蘇這句話,總算鬆了一口氣。
“不過扶蘇今日來,還有一句話,想對兩位先生說。”在離去之前,扶蘇鄭重道。
“我對儒生和儒家學說雖然談不上喜歡,但儒家歷經數百年,逐步發展壯大,出現過孔丘、孟軻、荀況等名聞天下的大儒,必然有可取之處。尤其是在收徒教學上,天下各家無可比肩,我讓兩位編輯新書,正是看中兩位師從儒家。兩位先生都是儒家後起之秀,在儒林中前途不可限量,卻離開儒學昌盛的故國,來我大秦,想來也是看清了天下大勢,有為儒家尋找出路的打算,兩位先生可以帶我向天下儒生轉告一句,只要有真才實學,清華學宮還有我扶蘇對他們歡迎之至,絕不會因為是儒生而受到不公。”
扶蘇說完也不等兩人反應,告辭離去。
扶蘇離開之後,伏勝和廖智久久不語。
“扶蘇這是在招攬我們?”廖智不太確定的問伏勝。
伏勝點點頭,沒有說話。
“是不是真的?”廖智又問。
“是真是假都沒有關係。”
秦國不喜歡儒生,天下皆知,尤其是韓非來秦之後的這三年,儒生在秦國行走越發艱難。魯國滅亡之後,齊國就是天下儒生的大本營,儒學之盛,即使是有齊國王室支援的黃老學派都無法相提並論。而在儒家看來,秦國卻是蠻夷之地,不懂禮儀,即使儒家中到過秦國而相對客觀的荀況對秦國的評價也好不到哪裡去,但是和伏勝一樣,齊國的儒生仍然源源不斷的湧向秦國。
正如扶蘇所說,儒家也看清了天下大勢。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做出努力,把儒生送往秦國,就是想在秦國佔據一席之地。可是以如今的局面來看,嬴政讀儒生沒有好感,以法治國的秦國對儒生並沒有什麼需求。
扶蘇今天的話,真情也好,假意也罷,總算是給了他們一線希望。
“也是,無論真假,看扶蘇今日提出的幾篇文章的建議,我們至少能在清華學宮立足,總比在秦國處處碰壁要好。”
伏勝點點頭,“扶蘇今日所提的兩篇文章,你怎麼看?”